一号线,离开上海六百,10来分钟,入九江路人民公园四号门。今日周末,公园的相亲市场热气腾腾,却又弥漫悲凉。
最近,微信多见万松书院相亲市场的视频。火热。有现场直播,有未婚女子现身求偶,边说要求,边流泪。观之心寒。一位红娘在现场说教,凶巴巴:3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不要来,绝无机会!32岁的,给你划一条黄线:抓紧,降求!我们这个社会对大龄未婚女子的宽容度在哪儿?
今日走过相亲市场,与万松相似:单女,约90%,30岁(1993年生)的占比70%以上。皆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
成千上万的求偶帖,有一份引起注意:帖子上写明“1986年11月下旬出生”。与众不同,它特别注明:11月下旬。言外之意:接近1987年生(即36岁)。说明:征婚者的年龄意识强烈!“
11月下旬出生”,意在间接说明:虽然生于1986,但属于该年份出生者中年纪稍轻者。此女父母深知:未婚女儿,年龄是金。
人往高处走。女孩读完了硕博,年届25-30。已徘徊于女子最佳婚配生育年龄之边缘。一晃,入“剩”。试下,网络不公,对大龄未婚女子不乏“涉嫌人身攻击”的点评:公主心,心智有缺,苦命女
......。
与友人匆匆走过相亲市场,荷花池,已不见一朵荷花,但今年的荷叶仍旧碧绿生青,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