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留影上海交大
中学六年,就读于南郊中学(即今日之中国中学)。
最难忘:1/
家住市区的语文老师(陆并谦,汪枕平,杨挽中......)星期天会放弃休息,来到南郊中学(当时的南郊中学属于“郊外”)为我们“语文兴趣班”的20多位学生补课(免费),讲唐诗宋词,讲《醉翁亭记》,说《秋色赋》,老师说得摇头晃脑,我们听得字句珠玑。2/
学校隔三差五举办各种竞赛:作文比赛,听写比赛,数学比赛,甚至还有英语书法比赛,我与吾兄在作文比赛中屡屡获奖,奖品:一本练习册。保留至今,3/
那时的南郊中学为农田所围,一年两次到农村劳动,三夏/三秋,睡地铺,吃农家饭。学会了插秧,割稻,摘棉花......。
1964年,吾与吾兄,考取复旦大学外文系和中文系,同班的杨文显考取复旦数学系。据说,是南郊中学(原德润中学)建校以来首次。
毕业于南郊,一晃,60年飞去。
1970毕业于复旦,2006退休于上海交大。身份:教授+博导。我的博士生范君获凭2006年上海市优秀博士生(上海交大当年唯一。一荣俱荣,我也因此被教育部聘请为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之评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年77周岁的我,回眸一生,可否用“根深叶茂”写之?
“根深”何处?南郊中学(中国中学)之六年也。
值此中国中学建校90周年之际,向母校鞠躬致敬!祝百年老校,更上一层,枝繁叶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