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鲁迅雕像和墓地前

题图二:永远的鲁迅
在小饭店吃了鸭血粉丝汤,小坐片刻,出门去鲁迅墓。店内服务员,用手一指,坚定地说,往前走就是。出门直行,五分钟后觉得不对,再问路人,说:走反了!正疑惑,此人说,我在山阴路住了30多年,几乎每天来此......。于是,初夏已有烈日,好在树多阴浓。果然,遥遥地,鲁迅坐姿雕像入目。
鲁迅公园不知来了多少次,今日竟然迷路。哎,老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22日,鲁迅丧仪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后遗体葬于公墓东侧
F区(现宋庆龄墓园内)。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
墓地朝向正南方,平面呈口形,整个由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鲁迅墓有坐姿雕像,威严肃穆、自我14岁第一次到此,63年飞逝,四周绿荫越来越浓,坐像绿地前面斜卧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石。
鲁迅先生的墓碑上,是毛主席亲手题的六个字:鲁迅先生之墓。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出这样的评价:“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评价鲁迅的短短四句话中,毛泽东使用了4个“伟大”、9个“最”和“空前”等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副词。在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人物的评价中,还没有第二个受到过如此高的评价。
当年在复旦,吾与吾兄曾多次到此,还在坐像左侧合影一幅。那时,拍摄一幅黑白照片,乃奢侈级的消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