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一大召开时的群雕

题图二:重要党史资料
1968年曾经到此参观,不见如今的“纪念馆”。今日步入纪念馆,史料翔实,聆听讲解,相当于重读一边党史。讲解员是一位武警战士,人高马大,声如洪钟,讲述认真。
他的讲解,再配上墙上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很多建党时的史实让我感到新鲜。比如,参加一大会议的代表简况。13位代表,从姓名→ 代表地区 →
年龄 → 社会身份 →
教育背景。一目了然。年最长者何叔衡,45岁,年最幼者邓恩铭,20岁。陈独秀没有出席会议,他指定的包惠僧参会,27岁。其社会身份是记着。
纪念馆内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纪念牌,纪念牌下沾着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铜像。
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题下,有陈独秀的照片,照片下,有他在《敬告青年》中的语录(见下图):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不难想象,百年之前,如此激进的言辞,让有志青年何等地热血沸腾!
一个拐弯,见到: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尼克松的大幅照片。忽然想到:第一次见到此照片是1972年2月22日,地点:杭州武林门长途汽车站内的阅报栏。当时与夫人乘长途汽车从杭州去玉环海岛(先到临海,次日在转车去海岛),初出茅庐,开始我们漫长的教师生涯。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怀旧情结,由此触发。1921 -
2023,建党102年,1968 - 2023,从第一次参观一大会址至今,55年;1972 -
2023,从初去海岛站讲台至今,51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