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鲜花簇拥的上海六百
题图二:由天桥左拐进入上海六百
个人如舟,命运之舟的驶向,与个人意愿无关,取决于时代大潮也。
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十岁的我,知之甚少。但知道:此次运动彻底改变了我家的命运。父亲从新闸路的一家私营小百货店调到上海六百,从此,由国家发月薪,有周日休息,有免费医疗......,更重要的是,父亲当时与来自上海南京东路惠罗公司的叶先生汇合于六百。叶先生得知母亲和我们三兄弟生活在镇江,慷慨解囊,递40元人民币给我父亲。于是,母亲带领我们在1957年1月(当年1月31日为大年初一)前从镇江乘坐长江轮船来沪与父亲团聚。
今日,赏桂桂林公园后,从天桥进入上海六百,而非一楼。
1956 -
1971,父亲供职上海六百,我曾经许多次进入六百。印象最深者:
1/
1957年,11岁,初到上海,就与吾兄,从漕河泾步行10余里,到六百,去见我父亲。父亲见到我俩,甚是惊奇!午餐在六百食堂吃饭,第一次吃到大排,问:这是什么肉?
2/
1961年,读初三,到六百。父亲说,我要到交大去一次,很近,你跟我一起去。早闻交大,第一次随父进入,印象:知识殿堂,一块圣地。当时六百在交大图书馆一楼开了小卖部,父亲来此联系业务。进出匆匆,15岁的我,咋会想到,今后我的人生:毕业于复旦,退休于交大。
3/
1970年,离开复旦,到外地部队农场锻炼。六百为职工廉价提供纸板箱,供其子女到外地插队或工作用。父亲带我们进入仓库,挑选纸箱。侧耳隐闻:哎哟,当年考入复旦,碰到文革,......
又分配到外地。闻之,知道说我们,却并不心酸。只觉得:1964年,与吾兄同入复旦,是一生对吾父最大心理慰藉。
从二楼进入六百,和别的大商场一样,售货员人数大大多于顾客。据说,成立于1952年。已经70岁的六百,妥妥的徐家汇“原住民”,要拆了!将花7亿重建。六百从未如此冷清。心疑:有此必要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