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人:各有各的鲜活记忆【6月30日阳光上午】

标签:
各有各的鲜活记忆 |
分类: 市内闲逛 |
题图一:上海历史博物馆大楼
题图二:1933年建成的上海跑马场大楼
在荷塘边勾留一个半小时,离去。到五号门,欲出,受阻。保安挥手:请从旁边的七号门出。
七号门,东行五分钟即到。边上耸立着一座眼熟的高楼。现在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疫情尚未结束,博物馆闭馆。此楼与不远处的国际饭店,遥相呼应。大楼建成于1933年,原来是上海跑马场大楼。轻易从网上吊出1933年的旧照,大楼下是跑马场的跑道。当时,南京路已有雏形。
一晃,90年过去。对当年跑马场有记忆者,大多已经不在世了。我对此楼的记忆:读初中时,这里是上海图书馆。入内,羡慕:家住附近,能在此办借书卡,随意借阅,能在奢华的阅览室读书做作业。后来,分配到外地工作,回沪过年。一家三口,曾经入内。上世纪80年代,这里已经改为“上海美术展览馆”。
一晃,60年过去。读中学时,学校组织到人民公园春游。兴奋地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记得两点:当时的人民公园有一条绕园小河,河上可以划船;母亲为我们准备了午餐,打开饭盒用午餐,米饭上面有竹笋烧肉,味道美极!以后吃过很多次春笋烧肉,但是味道永远比不过这一次。我甚至认为:露天吃饭,能吃出别样美味。
现在的小娃,对此楼的记忆是:历史博物馆。对人民公园的记忆:双休天拥塞的相亲角和夏日的荷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鲜活记忆。出生之前者,皆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