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醉翁亭下
题图二:醉翁亭之左侧有摩崖石刻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渐闻水声 →
酿泉泻于两峰之间 →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
5月16日上午,入琅琊山大门后,未及登山,醉翁亭突然出现在路之右侧,且醉翁亭被包围在一个院落之中!
心理落差太大,让我接受眼前的醉翁亭!但是,这确实是啊。而且,醉翁亭三字,明明白白写着是苏轼所题写!
醉翁亭左侧的崖壁上有摩崖石刻:醉翁亭/二贤堂。
沿醉翁亭后的石级而登,很快到二贤堂。
宋代名士王禹偁的仕途与欧阳修有同样经历,都曾在滁州任知州,当过父母官。由此,后人在琅琊山醉翁亭旁边修了一座“二贤堂”,以表纪念。
边行边想,1000年之前的醉翁亭,也许就是山之僧所建造的一个陋亭,甚至是一个草亭,亭之四角有“翼然”之势罢了。陋亭,且无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由于欧阳修的一篇美文《醉翁亭记》,让此陋亭名声大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读美文,游此亭,趋之若鹜。
“醉翁亭”三字为苏轼所题写,完全可能。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欧、苏年龄相差30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欧苏”并称。
欧阳修1072年辞世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出重金重新翻修了醉翁亭,并亲自题写“醉翁亭”三字,以纪念自己的恩师。但是,不能肯定的是,绵延千载,这三个字是否苏轼的真迹实在存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