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上九曲桥多次,这是最拥挤的一次
题图二:九曲桥上摩肩接踵,下图为证

5月30日,走在端午节的九曲桥上,人头攒动,你只能顺着人流缓缓挪步朝前走。端午节的太阳还谈不上是烈日,但是,烈日的苗头初现。你看照片上的人影,个个脸上晒得油光光,亮晶晶,汗涔涔的。我和女儿置身人群,并不着急,想起了昨夜在电脑上看到了两幅九曲桥和湖心亭的百年老照片。
今天,你来到一个景点,看到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最新横截面罢了。一幅老照片,就完全能把你拉入历史的纵深,穿透历史的风云,感受历史的沧桑。请看两幅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20年之前,即1900年前后。当年九曲桥的桥墩是木头的。这可能是城隍庙最早的、最珍贵的影像资料了。湖心亭的模样基本没变,只是照片中人物的衣着有古风扑面之感,皆长衫马褂也。再细看,男子头上还盘着辫子!
老照片让人心生“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沧桑感,让人感悟人生之易老,时光之迅捷,个人之渺小,催促人们要“活在当下”。可惜,今日之湖心亭内外,皆不见悬挂任何老照片。
在许多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城隍庙也因此成为上海年味最浓的地方。城隍庙每至元宵则是笙歌灯彩,一派欢乐景象。难怪有人说:“南京路外滩的灯再亮也取代不了城隍庙的元宵灯会。”
50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发呆之际,会交错而至;500年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发呆之时,会交织而来。自然而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你会觉得自己似乎被织入一个时空大网,而个人则成了时空大网中的一个网眼,小小的,那么不起眼。
湖心亭,古色古香,两层的茶楼。屋顶有葫芦,四角有翘角,“茶”字的绿色旗幡迎风翻卷。
发呆的光阴最易飞逝,你看,转瞬之间,我和女儿从九曲桥来到了百翎路23号的松月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