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鸟巢,既眼熟,又陌生
题图二:鸟巢内景
昨晚,冬奥会的开幕式在鸟巢举行。气势雄伟,有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人沉醉。
北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双奥之城。继2008年之后,鸟巢再次大放异彩。
参观鸟巢的旧事又浮现眼前。7月25日来到了水立方和鸟巢。水立方与鸟巢,乃芳邻。如此安排,颇具匠心!方便了当年赛事,又方便如今的游客。进入水立方老人免票,进入鸟巢需购票一张,不打折,80元。千里迢迢,来到梦境中的鸟巢,有人省小钱而踯躅于门外。实难理解。
入内参观,方知:即使体育场外形万变,其内核不变: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四周是观众席。
入内参观,方知:看台背后则是无数大小房间,会客厅,奥委会高官会议室,办公室,运动员休息室......。不同于水立方,鸟巢有导游兼讲解员。把各个房间别具匠心的设计说得清清楚楚,不说不知也。
水立方没有“闲着”,鸟巢也没有“闲着”。已经过了下午5点,中央场地还有人员在忙着施工,据说又有什么大型活动将在此举行。
只有入内参观,方知鸟巢的设施一流,别的不说,就说那上上下下的滚梯的质量也非一般商场可比。还有观众席的塑料椅子,也崭新新,我问导游,答:从电梯到座椅都是2008年的,没有更新过呀。
只有入内参观,方知鸟巢的钢架外形,纯属美观,是“花架子”,与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啥“有机联系”,用去钢材11万吨!总耗资34亿。
小鸟用嘴叼来一根根树枝,搭巢非易事。人类建造一个“鸟巢”,更非易事。特殊材料、技术突破、开幕式创新所需……注定让国家体育场“鸟巢”成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巢”。
据导游说,鸟巢原名曾叫“B11”,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取代的名字!
从内部看,整个体育场建筑呈椭圆的马鞍形,体育场内部为上、中、下三层碗状看台,观众坐席下有5至7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如何将“鸟巢”按主次结构编制起来,在设计理论已是个突破。
用钢总量达11万吨的“鸟巢”可容纳近10万人,如此大的容量自然也对其纵切面门架的跨度要求非常高,按照设计,“鸟巢”的钢结构屋盖呈双曲面马鞍形,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度钢结构工程。
曾去澳大利亚参观当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与“鸟巢”比,小儿科。
导游能说会道,把几十位来自各地的游客吸引,时而发笑,时而“哦......”,此时,天色将暗,导游说:我不能留你们了。你们知道,鸟巢和水立方的夜景最美。大概再过半个小时,就要亮灯,到外边去好好看看!
掌声响起,是送给导游的,也是送给我们自己的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