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典故事 |
分类: 断想不断 |
1964年9月,跨入复旦之门。享受15.5元/月的助学金。助学金仅可“糊口”(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作为English major,书兜里除了教科书之外,却没有英语词典!
郑易里主编的《英华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57年修订第一版) 是当时唯一流行的中型英汉词典,赫然矗立于各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标价:5.6元。 贵不可攀啊。
没有词典的我,尴尬!平日,在寝室晚自习,室友善解我心(read my mind),多将词典置于桌之中央,让我伸手可及;周末,室友回家,将词典放在寝室小书架上。
进图书馆,惊喜发现阅览室有词典出借:1946年光华书局出版的一部旧词典。不过, 管理员看出我有借词典之意,马上“甩”出一句:词典必须当班归还,且不得携出阅览室。
不久,阅览室的几册英语词典的“借用卡”均出现了一长串的签名 -- 毛荣贵。
管理员问:你是英文系的学生,咋会没词典?我的回答简短且羞涩:穷。
一日,山东日照的陈姓管理员说:毛荣贵,拿去使吧。一个星期来办理一次续借。
他为何对我如此“网开一面”,是被我的专心致志的神情所动?还是对我每晚第一个进最后一个去而暗生“恻隐”?抑或是对我那接长了半尺的裤管而感动?当时,身体正发育:个子“拔高”很快。裤管就高高地吊离了鞋子。穷,无钱买新裤,于是,母亲寻出颜色相近的旧布为我们的裤子接上两三寸长的裤管(trouser leg)。半年之后,人又长高了,母亲又得接上一截。同学戏称:“裤管”开花节节高!
一晃,到了1994年。30年飞去。入交大当教授,经陆谷孙老师举荐,我参加了《新英汉词典》的修订。一坐板凳三年冷。请看下图:《新英汉词典主要编写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