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个不能选择:一是父母,二是你遇见了谁。后者,或将左右你的一生。
--
浙江大学包玉刚留学基金办公室
台州师专十年:年富力强,安居乐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公费或自费),渐成热潮。1989年,申请“包玉刚出国留学奖学金”。专门从临海去浙大参加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英语水平测试)考试,成绩领先,科研成果(论文与专著)不俗。陆谷孙老师为我写了推荐信。我的“出洋”被看好。浙江大学受包玉刚先生委托,主持“包玉刚出国留学基金”工作。奖学金办公室工作的女士H,曾经用“三只手指抓田螺”形容我获奖前景,劝我放心。
消息公布之日,我直奔临海大街拐角处的邮局,兴冲冲给H挂长途,询问(准确地说是“确认”/
confirm)“最后消息”。不料,电话线的另一端,回答,冷冷的二字:没有。
第一次,懂了啥叫“不相信自己耳朵”。后来,消息流出:我的留学名额在最后一刻被人“调包”(stealthily
substitute)。据说,其来头不小!
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看官有所不知:出国留学前,必须跟台州师专签订“承诺书”:五年之内,不得调离本校。留学归来,再过五年,老矣!还有单位愿意收我吗?
“西门”关闭,“东窗”开启:次年,1990年。全家调回上海,1993年调入上海交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