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21-07-16 08:33:41)
标签:

两次到中山陵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渐行渐高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题图二:登顶回望, 一片林海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1966年,20岁的我,第一次到中山陵,内心震撼:一级级的台阶,如此宏伟,气势逼人啊!

     70岁的我,再次来到中山陵,同样的震撼。此行得知以下信息,更让我仰天一叹:
     中山陵台阶为392级。据说,是代表当时中国3亿9千200万人。
      20岁的我,只知道,整个建筑群美在依山势而建。而不知: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也。  
     更不知:中山陵下的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环绕在陵墓周围,如众星捧月一般!
     如此这般,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50年过去,登顶俯瞰,让我感到美不胜收的是: 
    群峰皆居脚下,陵园景色尽收眼底,岗峦叠翠,松柏苍苍,一片绿色的世界,气象万千。
    有导游讲解,我在一旁听到:
    中山陵的设计者叫吕彦直。规划设计中山陵时,吕先生时年仅三十二岁,工程临近尾声时,因病于1929年5月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六岁。当中山灵柩于1929年6月1日移入陵墓时,人们未能在送葬行列中再见到这位多才多艺的青年建筑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20岁70岁:两次到中山陵【7月16日阳光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