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醉翁亭下
5月16日。从南京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过长江隧道,到滁州。景点的大门牌楼上写着“琅琊山”。
《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牌楼上不写醉翁亭,正确!醉翁亭在琅琊山中呀。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心照不宣,我照欧阳修的路线去醉翁亭。可是,未见“两峰之间”,却在一小水池的石壁上见到“让泉”。意外!非“酿泉”,而是“让泉”。
此“让泉”石碑,据说是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所立。导游:
此泉位于滁州醉翁亭畔的两峰之间,有两峰让出之意,故名曰:让泉。而今多讹为酿泉,中学语文课本,数十年来皆选用了《醉翁亭记》,其中亦误为:酿泉。
假如根据《醉翁亭记》按图索骥,应该是:
山行六七里 → 应该登高蜿蜒而行,.....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其实不然!意外:刚刚离开刻有“让泉”石碑的小水池,便见一砖砌院墙,院墙有一门,门楣上写着“醉翁亭”三个字。
突兀,如此突兀!醉翁亭就在院墙之内?
没有“山行六七里”,没有“渐闻水声”,没有“峰回路转”就见到了“醉翁亭”!没有想到进入院墙,一座比我想象更大,更豪华的亭子出现眼前。意外,这就是醉翁亭?这就是梦中的简陋的草亭啊!
也许缺少了一个期待的过程,缺少了《醉翁亭记》所描述的诗情画意,初见醉翁亭,心中伴着几分失落。
现实与美文描述相去甚远,现实与想象落差很大!哎,毕竟1000多年过去了!我暗叹,我自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