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午,转悠稻河古镇,忽见一巨大照壁,上书四个大字:西坝掣盐。
取出手机,上百度,得知:这是盐政用语。清代各盐场所产之盐,究竟应归某商按引领售,按定制需经掣签以决定,谓之掣盐。清于河东、淮南、淮北各设监掣同知一人,管理盐斤盘验掣巡之事。
一日三餐,不可缺盐。古代食盐的生产最简单的方式是用海水来晒,只要临海,划块地就可以晒盐,有海水,有太阳就可以了。基本上算是无本万利。
自古,盐都被国家专售,贩私盐是杀头的罪。盐业的税率高的吓人,一开始是原价的十倍,最高涨到37倍!从此以后,盐稅是国家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直到1950年,盐稅还占国税收入的5.5%左右。
王导解说: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泰州西坝设立泰坝监掣署,派专员管理盐务,负责对往来盐运核查、称重、盖印、签单及纳税等,泰州从此显赫于淮南盐运销的航道上。
照壁前,让我想到:
泰州的各种名文化也多与水有关,
没有大海,没有运盐河,没有在此分隔上下河的泰坝,便没有独特的以泰州为中心收取盐税的泰州盐税文化。照壁边上的说明牌写着清朝一诗:
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
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
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就是第二任泰坝监掣署官员。泰州历史上水文化与盐税文化的水“滷”交融,不可分割。
泰州,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让泰州成为黄海沿线的盐务转运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通江达海的水路,使盐运和漕运无比发达,造就了泰州城千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