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车过柏林墙,墙上有著名涂鸦《兄弟之吻》
题图二:柏林六月十七日大街上的“呼唤”的雕像
东欧之行渴望之一:到柏林,看一看残存之柏林墙。我们这一代人听到了太多的关于这堵墙的传说,且目击了这堵墙的变迁。到柏林看墙,乃读史。
为何还需要在柏林境内建柏林墙? --
先要弄明白的这个问题。
柏林墙,并不是东西德的边境,柏林也不挨着东西德的边境,从地图上看出,柏林,完全在东德境内,当年苏联攻打柏林时,美国派空间部队占领柏林西部,所以,柏林的西部也是西德之一部。
所以,柏林墙并非东西德国的一堵高墙,而是围城之墙,围西柏林一周之围墙也。
二战结束后,如此这般,柏林成为了西德的一块飞地【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上的概念,意指某个国家境内有块土地,其主权属于另外一个国家,则该地区称为此国家的飞地。】
西部柏林是在西德的统治之下,苏联试图在战后不久在经济上通过禁运,孤立西部柏林。让它变为一座死城。但是,当时的西方联盟,主要是美国,通过大量空运保证了西部的日程生活供给,当时的运输量和产生的费用十分惊人,德国人至今对美国人的帮助念念不忘。
特别说明:柏林在东德境内,当年苏联方面承诺保证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陆上和空中通道顺畅。
历史将柏林一分为二,东由苏联占领,西由美英法占领。
勃莱登堡门与苏维埃烈士碑都坐落在柏林六月十七日大街上。在附近的马路中央,有一尊名为“呼唤”的雕像。
一位赤了双脚、身着筒裙的妇女背对烈士碑,昂首面向前方的勃莱登堡门方向(即东德),双臂弯屈,臂肘向前,两掌的虎口贴着双颊,张大着嘴作呼唤状。
那位妇人可能既是妻子,又是母亲。在经过旷日持久的精心策划后,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丈夫或是儿子终于越过了柏林墙。但是黄鹤一去再无音讯,是死是活成了悬念。《呼唤》表达的就是对亲人长久企盼后爆发出的呼喊嚎叫,也是对德国统一的呼唤。
柏林处处有雕塑,如欧洲其他城市一样,而能折射当代史且寓历史教训的作品之最者,非《呼唤》莫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