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人对话以及《三潭印月》全文

(2020-09-07 11:27:18)

三人对话以及《三潭印月》全文

王教授你好!

我的这篇游记“三潭印月”早就写好了,被推上了新浪博客的头版,最近,做了修改。想请你朗诵。考虑到朗诵,所以,我修改的重点是:不能行文太精炼。行文太精炼了,朗诵起来,也许送气不足,音也不够响亮!

我把新浪博客的原文发你,第1幅照片可用:我们一家三口1978年在三潭印月的留影,另外一幅照片由你任选。

文章稍微长了一点,不好意思,麻烦你了!

………

上午,抽空在静静的书房里,听了三遍,味道一遍比一遍更好!

情感把握最佳处有以下几点:

1/不知古寺毁于何年!

2/小岛面积百亩,水面竟达70%。

3/清澈见底,一目了然。

4/这,就是人生啊!

此外,“穷呗”二字读出了北方味儿!赞!

两处小修改也很好!

一,我们两个改成了“我俩”

二,与改成了“和”。

“这,就是人生啊。”把全文推向了高潮,意味隽永!

……………

哈哈,毛老师听得真认真,夸奖了!其实,只能说完整读下来了,但感情处理还差点,如果能后期修改就可以弥补不足之处。读长篇还是蛮挑战的,不是读错就是外界干扰,不时楼上练琴声或窗外人声地铁声传来,只能一遍遍重读,白天不行就晚上读。谢谢毛老师给我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你的鼓励和点评让我很感动也很受教!

………………

《再聆王师朗诵声》

林福泉(昔日学子)

诵者如抚琴,闻者如听琴。

不才非子期,虽不深谙高山流水,然也略知伯牙之雅。今学古人,附庸风雅,沏香茗,点云菸,静赏佳音也!

那一段段朗朗送来的声音,就是娓娓道来的故事。

在我听来:“……我心相印亭”出发”。这个名词“亭”字啊,本“35”调值,听上去却有点儿“214”的感觉,这短促一“拐”,顿觉有了“动词”化的灵动感,这个字,被读跳动了,读“年轻”了!静“亭”一一它活“动”了!此处不拘泥的活读,似乎是王老师的有意突破。这是一个全文中最动听的美读美听的美字!愚也曾试读几遍此句,其中此字,阳平显呆板,“上”声便活泼。当然,愚以为,活用不是乱用,此事有风险,非高手须慎用。(纯属个见,敬请指教)

“岛中有湖,湖中有岛。”岛、湖读得很有变化,听得有韵味!不禁想起,戏剧舞台的念白就非常讲究此道!

可圈点的字、句多多……

慢慢地就听出“道”来了一一正是诵者,循着作者“稳静”性格的内心世界,把一篇质朴的文字给朗读得稳稳当当,实实在在,朴朴素素,结结实实。这种朗读风格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先达意,再达音,是为准确完美!

文尾听那句“这,就是人生啊。”这“人生”两个重音字,语音略长,顿而隔开,语调有一种“坚定”感。听后引人遐思。

全文朗读,有行云流水的听感。

朗读,声波振动学,王师,高工!

伯牙焦尾琴,樵夫子期听。

伯牙琴台抚雅音,自有樵夫来细听。

吾不敢自比子期,然众多闻者中是必有!

………………

感谢毛老师赏识抬举,让我有机会学习朗读你的作品!感谢才子林的细听点评,其文字让我爱重有加!很多人听过我朗读,却很少有人像毛老师林君这样精听细品,不吝赐教!你们乃真正知音也!我把你们的评论转发给我的挚友听者,不为我的朗读,只为炫耀你们的文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