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与三位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师交谈甚欢
题图二:记者采访邻座
维也纳金色大厅对面是“卡尔大教堂”。教堂建造时采用了诸多意大利巴洛克的建筑元素,如椭圆形的中厅、椭圆形的穹顶、以列柱为背景的圣堂和室内装饰等。卡尔教堂紧邻是维也纳科技大学。
花费40欧元,进入金色大厅参观的团友占少数。导游很好,也没让我们未缴费进入者在大厅外干等,带领我们去了贝多芬广场,去了斯特劳斯铜像,回到金色大厅外,我们还有时间在对面的卡尔大教堂外休息。大教堂外,是一处市民的休闲地,草坪外的树荫下有不少长椅,集合时间尚早,我们就歇坐在长椅,看景闲聊。
相邻的长椅上有三位本地人,两女一男,两位女子一黑一白,热烈交谈,说德语,对我来说,乃“鸟语”也。
突现两位维也纳电视台记者,对三人采访。访谈五分钟之后,记者似乎满意而去。
--
刚才采访的内容是什么?(冒昧地,我用英语问,知道在维也纳,人们基本上会说英语)
--
哦,昨天维也纳发生了一桩刑事案件,他询问我们对此事的看法。(果然,他们能说英语,且十分流畅自如,几同母语)
接着,彼此作了简单介绍。他们三人年纪轻轻,都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助教。
--
今年九月,我们就要到上海去了。(白种女子激动地说)
--
你一个人去?
--
不,我们两人一起去。(白种女子指着黑人女子说)
--
去干什么?
--
我们作为交流学者,到上海交通大学去有短期访学计划(visiting program)。(黑人女子告诉我)
--
天下竟有如此巧事(coincidence)!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退休教授。(这时,我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
啊,你是我们的校友( alumnus)(两位女子,居然异口同声嚷了起来)
--
校友,校友( alumnus)!(我也激动起来)
身旁的几位团友,看我们谈得如此激动,不知何事。我跟他们说了之后,团友也激动起来。大呼:缘分,缘分!
-- 他们在说什么?(男教师问)
-- destiny that ties us
together(我用英语解释汉语的“缘分”二字)
--
你的英语真好,比我们还说得好。(白种女子夸我)
--
没有退休之前,我是英语教授,专业是英汉互译。(我说明)
--
That accounts for it !(原来如此)
团友刘君,见我们如此有缘,如此开心,取出我的相机为我们拍照。见刘君举起相机,身边的两位女子激动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有了题图照片。
回放之后,她们不满意,又让刘君为我们拍摄了几幅。
接着,我们又聊了很多,比如,我对维也纳的印象,比如她们俩在网络上看到的上海,等等。
集合的时间到了。
-- 今年秋天上海见!
-- 好,上海见!
这一邂逅,让我的维也纳之行抹上了一点神奇!--
至今难忘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