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岸之居士
柳岸之居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175
  • 关注人气:66,3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2020-07-08 10:18:47)
标签: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

分类: 寻踪山水

题记一

10月27日 - 30日有宁波四日闲住,到宁波当日下午即参观天一阁,宁波行,令我思绪翻滚,令我思考入港者,唯宁波天一阁也。

题记二

范钦藏书有方,如果他教子无方,就不会有今日之天一阁。君不见今日之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纷纷趴下,且成前赴后继之势。反观范钦,天一阁能够流芳百世,他的持家教子也堪称人间楷模!

----------------------------------

思考之一:藏书与教子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名闻全国,始于此矣。

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从1561年 → 1772年,光阴飞逝,211年过去了。从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天一阁,藏书楼一代一代传而不失,一直到其八世孙范懋柱进献藏书638种给乾隆皇帝。这件事本身就是范氏家族的一个奇迹。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范家藏书,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其中必有缘由。诚然, 这与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八字族规有关 -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制定族规易,实行难。

发人深省的故事发生了!八十高龄的范钦自知来日无多,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儿媳妇(二儿子已亡故)被叫到病榻前,用今天的话来说,范大冲和二儿媳妇也属于“官二代”了,范钦要安排遗产继承事项。

  弥留之际,范钦头脑清醒,决定分遗产。他给出了一道他思考了一生的选择题:遗产被分成两份 → 万两白银/一楼藏书。让大儿子和二儿媳挑选。

 这种遗产分割法是反常规的,符合透明的原则,但绝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则。

选万两白银者,白银可以拿来就用,且终生享用;而一楼藏书则不能享用终生,却要负重一生,藏书绝对不能变卖一册,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又要支付一大笔费用!

范钦乃大彻大悟之人,他想穿了,看穿了:要么后代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继承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让这一楼书籍都随自己的生命gone with the wind!

在范钦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心里是有底的,或者说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几十年的家教(含身教和言教),让范钦自信满满。

果然,不出所料,大儿子范大冲立即开口:我愿意继承藏书楼,并决定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当藏书楼的保养费用。

如此这般,范钦合上了双眼,寿终正寝,心安理得而去。

事实证明,范钦藏书有方,教子更有方,一代又一代,绵延两百多年,其八世孙范懋柱进献藏书638种给乾隆皇帝。天一阁的历史到达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自建造天一阁算起,一晃453年过去了。历史既前进了,又倒退了。

数千年来,家教,或曰教子有方还是教子无方,是一种社会文化。如今的这种社会文化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不言自明。且不说,现在的“达官贵人”中已无范钦这样的书痴,说到他们教子方法,让人汗颜哟。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一个接一个成了媒体的曝光对象。被曝光者,非薛蟠,即高衙内也!

思考之二:家规与破例

假如范钦的后代,皆严防死守家规底线,充其量,远近闻名于一点:范家藏书多多,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天一阁有多块写明禁规的牌子,比如:烟酒切忌登楼、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等等。

既然有严格的家规,自大儿子范大冲开始,有外姓人要求进入藏书楼吗?

所幸的是,故事发生了,而范家子孙却把这个故事写得有声有色。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的春天,天一阁建成100多年之后。黄宗羲来了,虽然,他深知范氏家族的森严的家规。

黄宗羲(1610年 - 1695年)何许人也?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涉及经学、史学、思想、地理、天文历算、教育等),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面对前所未有的外姓人的请求,范氏家族的各房商议之后,竟然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而且允许他细细地阅读楼上的全部藏书。这就是范钦后人的品质!令人敬佩。对一般外姓人严防死守,而对黄宗羲却网开一面。一个藏书家族,本身在思想学术界和社会政治领域没有太高的地位,但他们毕竟有思想,有抱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守书奴”,他们向黄宗羲交出他们一代代珍藏严守的全部钥匙。

 长衣布鞋的黄宗羲先生,悄然登楼了。铜锁一具具打开,1673年 - 天一阁历史上别具光彩的一年。

 黄宗羲毕竟是黄宗羲,在天一阁他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并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由此,世人对这座藏书楼另眼相看。

在此后的近200年中,获誉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大家、大学者也不过10余名。

黄宗羲进入天一阁之后99年,即公元1772年,即乾隆三十七年,这一年乾隆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

乾隆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万余种,其中有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三万七十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一律仿照天一阁格局营建。

今天,你去北京故宫参观,唯有一座宫殿瓦是绿色的文渊阁,即皇家藏书楼,就是模仿宁波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建造的。

天一阁,你已经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天一阁因此而大出其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在钦定的藏书楼中,都有了它的生命。有些文章称乾隆下令天一阁为《四库全书》献书是天一阁的一大浩劫,此言差矣。任何藏书的终极目的皆非在于一个“藏”字。连堂堂皇家编书都不得不大幅度地动用天一阁的私家珍藏,家族性的收藏之价值就极大提升。天一阁名播海内,范钦成功了,天一阁成功了!

 思考之三:学者与藏书

毕竟深秋,2014年10月27日下午四点,天色始暗。天一阁内小家书店服务员跟我说,左拐之后右行,即可到状元厅。

果然,这里藏着一个值得一看的状元厅。

我思绪渐渐活跃起来。

从逻辑上讲,学者与藏书是一种和谐的结合,一种必然的联姻。可是,范钦偏偏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现实生活之中,学者,甚至是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未必就“家藏万卷书”,这仿佛是一个悖论。

让我难忘的是中国现代的两位大学者。

一位是钱钟书。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他们家的藏书并不太多,许多文字都存在他的脑子里,甚至,他会用英语背出一大段一大段的原文,令人惊叹不已。钱钟书有句名言:要资料可到图书馆去查呀。有一幅钱氏书房照片,书房十分简洁,书架上疏疏朗朗,陈列着些许厚册大书,估计是辞典之类的工具书。没有一般学者家中满坑满谷、汗牛充栋的壅塞象。

人生不易,一不小心当上了教授。教授不能不读书,教授不能不读书呀。曾经节衣缩食,渐渐地添置了不少书籍,尤其是宛如砖块的一册册工具书。三室两厅的家,其中一室,满壁皆书也。

钱钟书属于仙人级的学者,我等凡夫俗子,焉能望其项背?

一位是杨宪益。

宁波天一阁的思考【7月8日多云上午】

 大翻译家杨宪益非常好客,对来访者,他永远只会说“欢迎”,不仅仅是那些老朋友,对于很多慕名而去的晚辈,他也都是高高兴兴地接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杨宪益看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他说这个人好玩,就说明他喜欢这个人,他不喜欢不苟言笑的君子,宁愿与鲁莽而天真的流氓交朋友。杨宪益曾在自传中表示他喜欢曹操,因为和他个性,他爱好诗歌、女人和酒。

  每个到过杨宪益家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他经常说:“没有什么可留下的,也不要留下什么。”于是,在他的家里甚至找不到一本他自己的作品,因为无论多少书出版了,他很快就送光了。自己的著作和译作读一本不留,遑论藏书?日长世久,他的家真是家徒四壁了。

  经常去杨宪益家做客的吴寿松每次看到他书柜空空,甚至连自己的译作都找不到,就将自己珍藏的几套译作(比如,杨先生和夫人合译的《红楼梦》)拿给杨宪益,让他做个收藏和纪念,有客人来可以示客。“可是下次去准保没有了,一问送人了。我就笑着说下次我可不送你了,你根本留不住。”

  杨宪益的外甥女、画家赵蘅也回忆说,“每次来人,舅舅都会主动指指客厅外的那边,让他们看看书柜里有什么喜欢的,都可以拿,就像是固定的节目。舅舅大撒把的东西不计其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赠送的文学荣誉博士服、大批古董藏书、自己译著和诗文集有没有,他都无所谓。”

独自在空荡荡的天一阁的状元厅内,胡思乱想至此,自己也觉得可笑,“噗嗤”一声,竟然笑出声来。

-- 老先生,别笑了,我们要打烊哉。(枯坐一旁的服务员跟我说)

此刻,我的思绪才从云里回到了现实 -- 该走了,人家下逐客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