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登上了制高点小亭
题图二:栈道上的幽默

据说,今年农家乐成了农家哀,因为城里人的新鲜感渐逝,且价格飞涨,服务日次,磨刀霍霍向猪羊也。回眸农家乐,最难忘:浙江衢州三日“七里乡农家乐”。
27日清晨,大巴从上海博物馆门外出发,午餐富春江市,下午乘船游览了九龙湖。晚抵七里乡大头村。晚上看了社戏 --
李国太回朝。
此次农家乐之行的“重头戏”便落在9月28日。
两个可选景点:药王山,天脊龙门。导游说出许多理由,选择了后者。其实,就名字而言,药王山似乎更具磁力。
意外,即旅途中的神来之笔,旅行的魅力之一:你不知道在前方静静候着你的是怎样的一个惊喜!
登山前半个小时,一路不乏飞瀑、楼台、亭阁、密林、石桥 ......,但皆寻常山景也。
抬头,忽见有亭翼然于山腰,亭旁便见蜿蜒的山道。此山道非天然山道,而是人工在山间筑造的一条栈道!
精彩从此开始。
对木制栈道,历来怀有好感,比如九寨沟、黄山、杭州,甚至天目山,木制栈道,走在上面,脚步似有弹性,步履变得轻捷,此外,所谓“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旅游箴言,不适用于栈道。你在栈道上,或缓行,或疾行,走路观景两不误也。
尤其是在人迹罕至之地,在难以筑道修路的“天堑”,有了栈道,你便置身风景绝佳处,可从容观景。
-- 我怕!我怕!
-- 我也怕。回去吧。
前方团友,突然发出了声音,似乎有点儿颤抖。
抬头一看,前方山谷上方,一条长长的索桥,横亘半空。
--
天脊龙门的精彩景点都集中在索桥之后呀。回去多可惜!(导游开腔)
-- 索桥离地面多高?
-- 100多米吧。
-- 有多长?
-- 也是100多米吧。
--
啊,这么高。摔下了不是就没命啦?
-- 哈-哈-哈!
众人皆笑。
--
走在索桥上,索桥是不是会摇晃?是不是晃得厉害?......。
--
不晃是不可能的。(导游实话实说,有点无奈)
此刻,距离登山已近一个小时,原路返回,几乎等于白来了一趟天脊龙门。但是,七、八位团友,有男的,也有女的,窃窃私语了一番之后,还是坚决向后转,踏上归途,义无反顾。
望着远去的背影,为之扼腕。原来,旅游不仅考验这体力,还考验心态。-- 我想。
渐入佳境!
远处的山峰上出现了一个小亭。
小亭,亭亭玉立于前方的山巅,映衬着黛色的远山,既雄又秀。十分耐看。
上行,拐弯,过一亭,长长的、高高的、晃晃的索桥就展现眼前。
-- 美哉,索桥!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长,最高的索桥了。
-- 哀哉,索桥!
你竟然吓退了这么多的游客!
索桥晃晃悠悠,请导游为我拍摄一幅照片,为了让我站得稳些,她把手中的“拐杖”借我一用。
走到索桥中央,我举起相机拍摄了山谷风光。
走到索桥尽头。没有忘记回眸一望。
我的一位驴友善摄影,曾经提醒我:走路看景,有时美景竟在回眸之间。
果然,此时看索桥,索桥柔中有美,透出壮美,大有大渡河上泸定桥的气势哦。
正如导游所言,天脊龙门的美景是在过了索桥之后。
团友大多一路走去,步履匆匆,我不时驻足观景,选景,摄影,所以,渐渐地,我离开团友,独行于山间,成了团尾巴,兴冲冲,我在山间的栈道上尽情享受。
幼时,就读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喜欢这首诗,过目成诵,但是,对其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始终不能完全理解,登山虽多,却从未有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场感受。
今天,9月28日下午,当独行于近2000米的栈道上时,我似乎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原来,这种感觉如此美妙!
原来,行走在山间栈道,步移景变,山不动人动,四周的山景在不断变化中,山形也在不断的演变中。
相机,忠实的旅伴,记录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神奇和美妙。
走着,看着,想着,又忽然觉得栈桥本身也是一道不可多得之风景也。
栈桥时起时落,宛如一条长龙盘旋于山间,盘旋于空中;
栈桥紧贴岩壁,只敢走内侧,而不太敢走外侧,不经意间,往下张望,吓势势的。
栈道前方,头上有巨石伸出,你只能弯腰谨慎通过。让你趣味无穷的是,突兀的岩石上刻着两字:勿吻!
栈桥的护栏水泥浇注,成树干状,且无规律搭建,和四周的野趣相吻。
栈桥的成功建造,不仅有艺术考虑,而且肯定克服了重大建筑难题,当你把目光投向栈桥的底下时,你会发现,插入山体的横桩及直立的竖桩乃栈桥之基础。而在此基础之上的“路面”成沙砾状,既防滑,又美观。
随着在栈道上前行,远处的山巅小亭,渐行渐近。而且角度的变化,让收入镜头的图片更美。试比较以下几幅照片。
此刻,你会觉得,山巅小亭,有画龙点睛之妙。
此刻,独行的我,忽然觉得“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可以而且应该结合起来理解。
此刻,山就是海,海就是山。两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哦。
层层叠叠的山,不是势如海浪吗?
平心而论,毛泽东是一位非凡的诗人。毛主席诗词就纯文艺创作而言,也许难以超越李白、杜甫,可是,他诗中的恢宏气势和浪漫主义精神是比之李、杜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一位友人曾跟我说,古人中唯有曹操可与毛泽东比肩。
此刻,独行的我,思维发散,自然想起了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长征的初期写下的。革命遭受挫折,红军被迫长征。当时,长征出发不久,八万红军战士的血染湘江。“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放眼望去,
山连山、岭连岭,山峦起伏宛如海波,红军征程遥远, 道路艰难曲折,
一轮夕阳,宛如殷红的鲜血。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寓情于景,景中有情。
起伏的群山象大海,好一个精彩比方。山原本为静,而在这里,山也被赋予了生命!
好一个“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独行于夕阳西下的栈道,我竟然放声朗诵起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很快,登上了山巅小亭。
四顾无人,正发愁间,来了两位游客。
-- 刚才你在朗诵毛主席的诗词吧?
-- 是。
--
不错,这儿的风景激发了你的诗兴了吧。
-- 是。
-- 请你帮我拍一张照片,行吗?
-- 当然行!
朋友,你看照片背景的山色,是否给你海浪的联想呀?
在山巅小亭观景十分钟,便走“下坡路”。到达天脊龙门的入口处。导游正在朝我招手。
-- 迟到了吗?(我问)
--
没有。正点到达。我看得出来,你玩得兴致勃勃哟。(导游乐呵呵地对我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