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1995年10月2日全家在熙春台前的合影
家中客厅,悬挂着以上两幅大照片。抬头不见低头见哦。
国庆节(1995年10月2日)拍摄于在扬州瘦西湖的两幅照片。
一幅是全家三口在熙春台前的合影,另一幅是与夫人在二十四桥畔的合影。
光阴似飞,转瞬之间,17年过去哉!
熙春台还是那个熙春台,二十四桥还是那个二十四桥,物是人非矣。当年的黑发,如今已经霜染,当年女儿初入社会,如今已是小毛部长。
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三次到扬州,三次重游瘦西湖,三次重登熙春台,重上二十四桥。除了对时间的流逝之迅捷发出一声轻叹,心中并无失落感,在回眸中,品味人生;在感慨中,庆幸今朝!
最近三次上熙春台,总能看见三位扬州美女弹古筝,总能听到江南名曲“茉莉花”。
此次上熙春台,仍见三位美女弹指古筝,原以为仍看见到2008年和2010年见到那三位“故人”,可惜,换了三位新人。
假如,今日再见2008年的三位女孩,转瞬四年逝去,她们......?
--
哪里能寻到一座桥有如此气派?让杜牧留下一首不朽的诗,且让毛泽东手书一遍,绝代的诗歌,绝代的草书,现在存在于一块汉白玉的石碑上,现在立于熙春台外,二十四桥畔。
宋·苏东坡《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云:“余杭自是山水窟,侧闻吴兴更清艳。”诗中,山水窟指杭州西湖,此联,山水窟借指扬州瘦西湖。
禅语云:度一切苦厄。
此联云:莫放春秋佳日过!
两者结合,不就是我们应持的人生态度吗?
6月8日,我与友人在瘦西湖“滞留”一日,在熙春台上待了大半日,时不时“下台”,上二十四桥,入“观芍亭”,远望熙春台,近看二十四桥,我入定,我发呆,久久地。想到了以上的事儿,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