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岩洞音乐厅
题图二:俯视音乐厅

8月15日 -
17日的温岭三日游,冠以“渔家乐”之名,想到的只是住渔家,观沧海,吃海鲜,还有就是我的最爱 -- 下海击水。
康达旅行社的行程单上,写着温岭“长屿洞天”,国家AAAA景区,还有什么“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
一个山洞,有如此炫目的头衔,令我心中生疑。这是一个“广告乱吹,广告乱飞”的年代哟。
在温岭毗邻的玉环县,我曾经工作过7年(1972
- 1978年),只听得温岭盛产石板石材,所谓“长屿洞天”,闻所未闻也。
三日游的第二日,去长屿洞天。大巴疾驶,心中并没有多少期待。
车到“双门洞”的石砌大门外。
年轻导游在大门外的讲解,如数家珍,如在背诵教科书一般:
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留下来的石文化景观,迄今已有近1500多的历史,内含
28个硐群,1314个硐窟。景区集雄、险、奇、巧、幽为一体,石文化内蕴深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独具魅力的风景旅游胜地。1998年4月
“长屿硐天”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和98年度“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佳项目奖。2002年4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5月荣获“省首届优秀休闲度假区”。2005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委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公布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十大风景名胜区”。
在我看来,长屿洞天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其“岩洞音乐厅”。
这个可容纳700人的音乐厅能横空出世,还有一段故事。
10多年前的一年春天,邻县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带领他的弟子来到长屿洞天,休息时,他取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渔舟唱晚》,结果,在场的师生皆被笛声吸引,他们发现,这是他们从未听到过的美妙无比的《渔舟唱晚》!
一曲终了,他被要求再次吹奏,一次又一次,从“平湖秋月”到“春江花月夜”,从“姑苏行”到“喜相逢”,老师吹得欲罢不能,而洞内的听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 太好听了!
--
老师,你的笛子简直变成了一支魔笛!
--
老师,你怎么想到带根笛子来这里呢?(一学生问)
--
你们记得吗?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么一句:“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
记得,记得。你不是让我们背诵《石钟山记》吗?
-- 能翻译这句话吗?
-- 能,当然能。
--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七嘴八舌,同学们翻译成了现代汉语)
--
对。昨天晚上,我左思右想,觉得在石头的洞穴里,水波的声音都会“涵淡澎湃”,在长屿洞天里吹笛子,肯定另有一番滋味。今天一试,果然!
在玉环县坎门中学当过五年语文/英语老师的我,对这则传闻,兴趣浓厚,并佩服这位语文老师。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各色乐器来洞中玩。后来,一位省城的音乐家入洞,拉小提琴,没有任何音响,琴声悠扬而又浑厚,如同天籁。而且无论听者站在洞中哪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听得真真切切,宛如使用了同频自然立体声。
经过一番考察和研究之后,音乐家发现一个奥秘 --
山洞顶部呈锥形,且四周又有不规则的小洞穴,因此,乐声发出之后,就在岩壁上内发生了奇特的碰撞和回旋,音量得以积累和放大,音质得以纯化和重化,且余音袅袅,致使听着的乐感趋于浑厚......。
闻此,上级部门来此考察,当即决定拨款平整地面,搭建舞台,增加座椅。花钱不多,一个世界罕见的岩洞音乐厅诞生了。
2002年4月28日,长屿硐天岩洞音乐厅举办了“中国首届岩洞音乐厅”,同年10月21日德国北莱州交响音乐团在此成功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莱茵河之声”岩洞音乐会。现在,很多本地的外地的音乐家皆以在此洞举办音乐会而引以为荣!
8月16日,我们走进岩洞音乐厅的一刹那,凉气扑面。这几日,室外气温高达36-37度,人人流汗不止。进入洞内,歇坐于白色的塑料椅上,竟然秋凉袭人,其舒适度,绝非空调可比。
--
在这儿坐坐真好,导游,我们多坐一会吧。(不少游客认为不会有什么演出)
游客话音未落,一位美女登台,笑吟吟的,霎时,灯光齐明。
--
各位来宾,长屿洞天岩洞音乐会现在开始!
作为背景的白色幕布打出了“长屿洞天
岩洞音乐会”。
-- 没想到,真的有一场音乐会!
-- 没想到!
--
我以为是说说的,在这荒郊野外的山洞里!
心理对审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你没想到,小美变成大美,因为你没想到,大美成了绝美。
第一台演出是民乐齐奏。古筝、笛子、琵琶的音交织在一起,硿硿然,“涵淡澎湃”,果然格外动听。
幕布变幻,不时出现奇花异草,尤其是一排排盛开的郁金香,颜色鲜艳,颜色各异,伴着音乐,享受清凉,似乎能令观众闻其香!
--
享受!真是好享受!(一位游客悄悄说,道出了众人之心声)
一位帅哥演员,拿着唢呐,大步走上舞台,吹奏了一曲“北京的喜讯传边寨”。
这个曲子,对当代的年轻人来说,也许陌生,对我而言,意义不同一般。1976年,这首曲子响遍大江南北,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此乐表现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于是,这首曲子就成了欢庆粉碎四人帮的经典代表作。
今天听来,那么亲切,格外动人。共和国的那段历史又浮现眼前,让人唏嘘,让人激动。
帅哥的演奏,怎么情真意切,激情澎湃,动人心弦!-
我闻所未闻也。-- 这里有一半是岩洞的功劳吧!
报幕的女演员登台了,她手持一只我们看不懂的小乐器,黑黑的,放在嘴边,轻轻吹奏起“渔歌唱晚”。
在岩洞里,此曲音质之纯美,旋律之悠畅,闻之,你会忘记这是在一个“土得掉渣”的岩洞音乐厅,在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里演奏,其效果也不过如此把?-
我呆想。
此曲终了,观众怀疑这是最后的演出了,于是,观众不停地热烈鼓掌。不足百人的掌声在岩洞里也显得格外清脆,格外响亮。
-- 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一时间,群情激奋。
然而,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呀。
-- 太短了,遗憾了。
-- 遗憾啥? 20分钟了,也行啦。
-- 毕竟,这场音乐会是赠送的呀!(
一位游客幽默地说)
音乐会毕,依依不舍,起身离席,游客从舞台右侧开始登坡,参观整个岩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