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尹先生,居中者
题图二:尹先生在华盛顿开的小饭店
此次美国旅游,很想听听中国人来到美国之后的真实故事。从夏威夷到加拿大,从加拿大到费城,都没有这个机会。终于,苍天助我,机会来了。华盛顿的地陪尹先生的故事曲折生动,竟然让我们想起莫迫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尹先生的故事至今让我难忘,让我朝天一叹啊。
我们的华盛顿导游(地陪)尹先生,原来供职河南省某外贸公司。18年前利用因公来美的机会,滞留未归,在这里打工,后来拿到绿卡,老婆也跟来,开起了饭店。
-- 那时赚钱太快了!(他说)
--
你现在开饭店赚钱也快呀!(我回应他)
于是,他说他在美购买了几套房产,还开了几爿中国餐厅(连锁店),赚足了美元。10年前到上海,欲购买几套房产,后来因故未成,至今懊恼不已。
--
你既有房产,又有几爿饭店,为啥还要当导游呢?这么辛苦。(团友问)
--
老婆让我出来做事,主要是为了散散心!(尹答,轻松一笑)
如此这般的对话,尹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光鲜形象,一个美籍华人的成功人士啊。
不过,对此,几位资深团友私聊时,觉得尹先生说话时老师闪烁其辞,躲躲闪闪,令人对他的发迹故事可能掺假。将信将疑。
我想,这也不稀奇呀。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打拼的国人,都希望不在国人面前丢人,往自己的脸上涂点金,在自己的故事里添油加醋,也可以理解。
莫迫桑笔下的于勒便是一例呀。他已经沦为游轮上的勤杂工,但给自己家的亲属却讲述了一个成功人生的故事,腰缠万贯,是个大亨!
不少我的亲友,从美国回来,哪一个不把苦水往肚子里咽,哪一个不装出衣锦还乡的样子呀?人之常情,我懂,我理解。
没有想到,尹地陪居然在华盛顿转一圈之后,把我们23人带到了他家开的小饭店吃午餐。
--
尹导,到了你家饭店可要大方一点,弄点特色菜让我们尝尝哦。
--
兔子不吃窝边草,少赚点钱,你给大家伙加两个河南点心吧,比如烩面等等。
............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似乎成了《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希望得到于勒的一点关照!
无论如何,我暗想这顿午餐总该比平时吃得更好些吧。
结果,进入他开的小饭店,开始就觉得氛围不对,一家小饭店,五六张餐桌而已,装修也并不豪华。更要命的是,端上来的菜,不仅量少,味道差,而且还凉了。
-- 尹先生,你这是招待我们吗?
一位团友刚刚开吃,就开腔了,埋怨口吻。
--
小饭店,小本买卖,招待不周,请大家原谅。(尹先生对我们两桌团友谦谦地说,脸色不像讲他发迹史那么有神气了。)
-- 其实,当导游应该对自家开的饭店最好采取“回避”之策,“回避”乃上策也。(同桌的一位老先生说,有点愤愤然)
-- 算了吧,就算这顿饭是我们来扶贫吧。(一位退伍军人说)
-- 嘘--,轻声点,尹先生端菜过来了。
一顿饭,吃得匆匆,不仅毫无特色,而且是我们此行最差的一顿饭了。
-- 想不到,尹先生说起话来,财大气粗,真正到他家饭店,就掉链子了。
..............
回到大巴,众团友还议论纷纷。
当我们结束了在华盛顿的行程,即将飞旧金山,在机场候机厅门外,跟了我们几日的大巴司机和我握别,此时,他无意之中告诉我关于尹先生的故事,让我一惊!
饭店里的那位管账的女人,不是他的原配夫人。他的原配夫人在河南老家没有到美国来。管账女子是他的“抗战夫人”。
-- 什么是抗战夫人?
-- 就是临时凑合的夫人。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美国华人中很多。
-- 哦!尹先生很有钱吗?
-- 不是,跟我一样,是个穷打工的。
-- 他说他在美国有好几处房产,还曾经想到上海购置房产哩。
--
哪里,哪里!那是装装门面的假话,不能当真!那么有钱,咋会当导游呢?到美国来的,总要在老乡面前装点门面,你懂的。
-- 是啊,是啊。我懂,我懂。
--
他原来是河南一家国营外贸公司的老总,现在沦落到如此地步,很惨,回也回不去了,只得留下来做打工仔,做美国的四等公民。以前的威风和惬意早丢尽了。
......
尹先生把我们送到登机口,笑眯眯地还递给我一张名片。我也笑着接住,就是不知道,我笑得自然否。他说上面有跟他联系的免费电话号码。至今,无事需要跟此君联系。
现在,这张名片不知被我放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