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纳木错,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
题图二:翻越海拔5190米的山口
6月19日,藏游第一日,从拉萨 - 日喀则,大巴未走国道,绕道上山,车行
380公里,去看羊卓雍湖、
卡若拉冰川【海拔5560米】、后到当年鏖战急,今日城堡空之“宗山城堡”【位于江孜】。在“帕拉庄园”外溜达,见到了真实的藏民小村,慨叹丛生。最后到达日喀则,参观了扎什伦布寺!
6月20日,藏游第二日,即从日喀则返回拉萨。走380国道,路程仅280公里。一路几乎没有什么景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拉萨之后,红日尚高悬,导游把车放在“西藏博物馆”,给我们两个小时的参观时间。这简直是始料未及的精神饕餮大餐!--
夜晚又宿美丽华。美丽华,乃此次藏行的主要下榻宾馆,相当满意,尤其是卫生间淋浴房的热水,哗哗的,水量充沛。自助早餐 --
两碗稀饭,三只馒头,一碟小菜,外加一只鸡蛋。很精简,很绿色。
6月21日,藏游第三日也。今日将远征纳木错 --
仅次于青海湖、世界上最高的咸水湖。
一路心情极好。写下以下群发短诗:
云低可触天路昂,氧稀够用心不慌。
直奔圣湖纳木错,俯拾童梦逛西藏。
-- 2010年6月21日驱车500公里翻越海拔5200米山口去圣湖纳木错游览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²。
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错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纳木错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纳木错”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纳木错所在的青藏高原,是起自于约7000万年前开始的造山运动中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挤压而隆起的产物。根据地质学的勘测资料和科学考察,纳木错地区属拉萨地体,以至少10亿年前的前寒武纪陆壳构成基底,经过漫长岁月,约在晚侏罗纪增生到部分羌塘地体上面
。
纳木错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其形成和发育受地质构造控制,是经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
纳木错在北纬30°30′至30°35′和东经90°16′至91°03′之间。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的中部,拉萨市区划的西北边界上和其以北的当雄县和那曲市东南边界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约有60%的湖面在那曲地区的班戈县内,40%的湖面在拉萨市的当雄县内。纳木错向南距拉萨市区约100千米。纳木错湖南边和东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
。
纳木错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宵,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纳木错面积1940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众多湖泊的第二位,周长约318千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中国的第三大咸水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三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据从事青藏高原湖泊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原本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的西藏色林错面积已达2391km²,较纳木错多出369km²,取代纳木错成为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高出第一大湖青海湖约1500米。最深处约33米以上。其周围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
纳木错湖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侧大型断陷洼地中发育的构造湖泊,属内流湖。其湖盆呈西南—东北走向,西侧宽、东侧窄。纳木错湖的北面是高原丘陵,海拔约5000米~5500米,地势较平缓,其南面和东面是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谷地,海拔高度约4000米~4300米,自南向北逐渐增长,念青唐古拉山脉高约5500米~6000米以上,其主峰高达7000多米,形成了一天然屏障,所以尽管纳木错湖水面海拔高,但由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以东的阻隔而成为内流湖。
纳木错湖中有3个较大的小岛,这些岛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故栖息的鸟类繁多,人称鸟岛。西北部的朗多岛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其东西长2千米,海拔为4854米。
纳木错是世界最高的大湖,也是西藏的第一大湖。最大水深达33米以上,湖水矿化度大致为1.7克/升左右,水质微咸,不能饮用,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是一个封闭式湖泊,湖区降水衡少,日照强烈,出水途径只有湖面蒸发,每年蒸发的水量为23.04亿立方米;入水途径有两部分:湖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补给,一部分是流域内冰川的融水,另一部分是流域总面积土地上降雨所形成的径流。据计算,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4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13.34亿立方米/年,按年降雨量410mm计算,直接降落到湖面上的水量为7.87亿立方米/年。以上两项合计年入湖水量约为22.56亿立方米。据以上数据计算,纳木错每年的出、入水量基本平衡,湖泊的换水期为34.15年。
纳木错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气压低,在当雄班戈测得的空气密度为0.73千克/立方米,年辐射总量约70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左右,年均日照率大于65%,雨、旱季节分明,每年6月~10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10毫米,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多风是纳木错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对比当雄和班戈的资料,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为:当雄73.8天,班戈85.5天。大风日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5年,该时期当雄的大风日占全年的79.4%,班戈占全年的71.7%;一日之中大风常常出现在下午和傍晚,纳木错水面上风力尤为猛烈;纳木错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
冰期
由于气候高寒,冬季湖面结冰很厚,至翌年5月开始融化,融化时裂冰发出巨响,声传数里,亦为一自然奇景。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左右一天之内,整个湖面结冰封冻,到藏历四月十五左右,也在一天之内湖面大部分冰冻消失。纳木错地处藏北高原,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完全封冻时间近3个月)。湖体完全封冻后,冰面厚达2米以上,不但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驶汽车。
出宾馆门,准备出发去纳木错。
人间五月芳菲尽,高原菜花始盛开西藏归来。
雪山与羊群,非江南可见也。
青藏公路纪念碑,当年故事多。
纳木错被列为生态旅游景区,一场阵雨袭来,友人曾亲闻自驾游者之间的对话:我们回去吧,今日湖畔必下大雨。对话让闻者之心蒙上阴影哩。
羊群和龟山 -- 纳木错快到了!
小店照牌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字 --
氧气!
走向纳木错。从停车场到湖畔约200米的路程,但是,海拔4000米的高度,这200米,绝非寻常200米,不少游客,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当然,你可以骑马到湖畔,支付10元。而且这是有组织的“运营”。
我同行的一对夫妻,互相搀扶前行,脸色煞白,后来告诉我:他们认为末日来临!
纳木错:似大海,非大海!想不到,天气如此晴朗哉!
来到“海边”,到“海边”只是看看而已,与三亚海滩相比,可看性,可玩性,可享受性,差之远矣!
水天一色,浪打细沙,,开心一刻,梦想成真,海鸥矫健!
才在新疆骑骏马
又来西藏坐牦牛
与牦牛主人合影。回望“汪洋”,心中恋恋也。
越过山口,海拔5190米。
此山口一侧,有数头牦牛。下车前,导游反复告诉游客,千万不要拍摄牦牛。前两日,游客拍摄了牦牛,被索赔1500元人民币,游客不从,被捅了一刀!--
咋就如此“穷凶极恶”?- 我的藏胞!
匆匆留影,匆匆离去,早点平安离开此是非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