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2019-12-24 09:24:29)
标签:

吴敬梓由此登山

分类: 寻踪山水

题记一

    读过《儒林外史》,就不会忘记古道热肠,一事无成的马二先生,就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到杭州吴山一游的故事。

题记二

    吴山乃杭州的城中山,上山下山的道路有十来条。马二先生,或者说吴敬梓,到底从哪一条道上吴山的呢?终于,读书游山,寻找到小说中写的那一条上山古道。

-----------------------------------

    《儒林外史》十三回“ 蘧先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中写道:

     第三日起来,要到城隍山走走。城隍山就是吴山,就在城中。马二先生走不多远,已到了山脚下。望着几十后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

    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看见有卖的蓑衣饼,叫打了十二个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走上去,一个大庙甚是巍峨,便是城隍庙。他便一直走进去,瞻仰了一番。

    读《儒林外史》,上段文字留下难忘印象。

    上苍真是青睐杭州了,不仅给了杭州一个绝美的城中湖 - 西湖,还给了杭州一座城中山 - 城隍山/吴山。

    外地来的游客,皆心系西湖,很少顾及杭州的城中山。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上吴山是从河坊街西走公路上山,登上了城隍阁。当时的感觉就是走错了路。真想走一走马二先生当年上山的那条古道。

    马二先生上吴山的路,书中描述不可谓不详尽 - 望着几十后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

    上下吴山,据说有十多条道儿。那一条才是当年马二先生上山的道儿呢?

    苍天不负有心。

    终于,还是找到了这条上吴山之古道。

    现在的“南宋御街”的南面的尽头就是鼓楼。未到鼓楼的城门,右侧的街面商店中间,忽然闪出一扇“门”,门内非店,却是登山石阶,大概几十级的样子,更绝的是,门楣上还横着一块匾额,上书“伍公山”三字。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拾级而登,走完几十级,山道拐弯,继续上行,也就是《儒林外史》中写到的“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等走完登山石阶,迎接你的确实是一大庙 - 伍公庙也。我想,此山乃吴山之一部分,所以称为“伍公山”,跟伍公庙不无关系吧。这是杭州人的习惯,喜欢把景点割裂成一块块,另起名称,比如,湖滨就是湖滨,一定要分成六个公园,从一公园到三公园;吴山就是吴山,又被硬生生得分成了宝月、蛾眉、瑞石、七宝、云居和金地(俗称城隍山)、伍公等山。又多出一个伍公山!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小说里写的所谓“横过来,又是几十层阶级”,是因为登山石阶成“之”字形,拐了一个弯,如此,登山的坡度便较缓,况且,吴山最高峰海拔不过96米而已。故吴敬梓写到“马二先生一气走上,不觉气喘”。

    我从沿街的小门入,上山,到伍公庙,不停步,确实,不觉气喘。

    对照上山的石级路况和《儒林外史》中的描写,可以确定,当年马二先生(或曰吴敬梓)上吴山,走的就是这条山道。

   山道的石级留下了历史的印痕,一块青石的石阶,已被游人的脚底磨得锃光发亮哉。请看下照。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驻足细看闪烁着历史光泽的青石,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他没有想到,他的这首诗会成为千古绝唱,人们游山玩水,到了名胜之地,自然而然会想到此名诗,“胜迹”如旧,但一代又一代,竟已轮到“我辈”哉。

    伍公庙还是那个伍公庙!只是现今的庙外挂了一块匾额,上书“伍公庙”三个大字。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这个庙又应了《儒林外史》中的一句:进去见是吴相国伍公之庙,马二先生作了个揖,逐细的把匾联看了一遍。

    吴敬梓的生卒年代是1701年 - 1754年。掐指算来,《儒林外史》的写作年代距今已经近300年。300年,在历史长河上并不算十分漫长,但是,在今人看来,着实已经非常非常遥远。

    近300年过去,看来登山的石级未变,山顶的伍公庙未变。脚下的这块青石石级,被游人的脚底磨得如此锃光发亮,也许也未变哦。
    《儒林外史》写道: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 看见有卖的蓑衣饼,叫打了十二个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

      走过伍公庙,就觉得山顶土地平旷,确实可以用“一条街”写之。

      改朝换代,旧景不再。

      卖茶处,没有三十多处,但仍然有不少茶馆。这些茶馆外,皆有旗幡飘扬。名字大俗。如: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更有意思的是,路旁尚有两组铜雕人物。一组是吃茶。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另一组是给小孩理发。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即便在理发铜雕旁,也有一位吃茶的先生。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看来,吴敬梓笔下的“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并非虚言。

        300年过去,“吃茶吴山”之古风犹存。你看,下面一家茶馆的热水瓶数量就能说明一二。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儿时读《儒林外史》,略知吴山一二。旧时,吴山庙会除烧香拜佛外,山上山下遍布算命、看相、测字摊。此外,还有卖字画、庙台戏、卖唱小曲、变戏法、耍杂技、卖花、斗鸟以及店家、小贩在寺庙四周和沿山路设摊卖物,人们赶庙会往往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特别是吴山脚下的清河坊一带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张允升、方裕和、状元楼等店家,生意特好。
    今日之吴山,已无旧时盛况,但是,却是杭州市民的吃茶佳处,休闲天堂。

    初来乍到,也许不知,在吴敬梓的“这一条街”的下面,还藏着一个大茶室,同时还是一个杭州市民的遛鸟天地。

    这里,与上面“一条街”相比,有着别样的风景 - 吃茶,兼遛鸟。

    这里,近百位鸟友集聚,每人面前一只方凳,凳上有一杯茶,下面放着一只热水瓶,前面的长凳上放置自己带来的鸟笼,鸟笼内,各色鸟等,不停跳跃,不停啁啾,似与主人对话,主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一边观鸟。

     不知300年前吴敬梓到此时,是否有此景象,如果有,是否被吴敬梓错过了,假如吴敬梓见到如此遛鸟盛况,不会不在《儒林外史》中带上一笔。

     除了室外,还有室内,有喝茶,茶资5元/杯,还有午餐供应,餐费也就是10元左右。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没错,吴敬梓由此上吴山【12月24日阴天上午】

    正当我沉湎于对吴敬梓的思考,遛鸟人之间的对话,让我感到新鲜。

    -- 我养鸟,鸟养人呀。

    -- 是啊,你看,我每天要换乘两辆公交车才能到这里哩。

    -- 你们看,那边一位新来的老弟,听说退休前还是省里的一个什么局的局长大人哩。

    -- 哎,啥个局长不局长,退休了,大家都是平民百姓。一律平等哦。

    -- 他算是福气好的,当了个大官,没有出事儿,没有双规,没有进去,还能和我们一起遛鸟、吃茶。

    -- ......。

   伍公山是鸟儿的极乐世界,也是遛鸟人的极乐世界哦。

    我举着相机,既拍照,又拍视频,忙得不亦乐乎。
    -- 笼子里的鸟儿是什么鸟儿?(我问一位遛鸟老人)
    -- 多了,有画眉、八哥、白头翁 、凤头百灵、黑卷尾、黑领,最多的是竹叶青。(老人如数家珍)
    -- 品种这么多啊!
    -- 你拍照怎么这么拍的,不是停下来拍,是转着拍的?(老人见我拍摄视频,问)
    -- 我不是在拍照,是在拍视频。
    -- 什么叫视频?
    -- 视频就是像电影一样......(没有办法,我只能以电影作比喻)
    视频拍摄完毕,我回放给遛鸟人看。
    -- 哎哟哟,照相机里边还听得见鸟叫的声音呢!(遛鸟人甚是惊奇)
    -- 这就叫视频,能放到电脑上去看。(我补充说明)
    -- 那你以后看电影也不要看了。(老人突然说)
    -- (一愣)电影是电影,视频是视频。(我一时也不知说啥)
    -- 哦,对,电影是人家拍给你看,视频是你拍给人家看。(老人悟性很高)
    -- 对,视频主要还是自己拍给自己看,留个纪念。也放在博客上,让别人看看。
    -- 啥叫博客?
    -- 这个,这个......,说来话长哉。
    -- 你这个相机很高级,一定很贵吧?我看,没有万把块钱买不来。(遛鸟人)
    -- 哪有万把块?前年新买的时候,1700元,现在这个款式,在网上买,只消700块钱左右。(我解释)
    -- 哦。(老人又是一惊)
    -- 伍公山上有没有蓑衣饼卖?(我问)

    -- 什么?蓑衣饼?没有听说过。

     -- 《儒林外史》中说,蓑衣饼吴山第一饼,天下第一饼,好吃啊。(我说)

    -- 哎呀呀,那时啥朝代的事儿了?

    这里吃茶,当然也绝对是亲民价。他们听我说,前天去云栖竹径吃茶,每杯茶的价格是50元。他一惊,问:那不要吃茶吃穷啦?

    言之有理。一天50元茶资,一个月就要1500元,拿每月2000元左右的养老金,那不真是“吃茶吃穷”啦?

【2013年12月28日午休之余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