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瑞士铁力士雪峰【12月21日小雨上午】

标签:
登瑞士铁力士雪峰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记一
欧洲之旅,到法国看建筑,到意大利看历史,到瑞士看自然风光。
题记二
幼时,年轻时,吃了苦中苦,朝“苦”夕拾,自己都会可怜自己。今天站在铁力士雪山之山顶,我想到了一个字 --
值。
-------------------------------------
2012年4月13日到达瑞士的琉森,泛舟清澈浩渺的琉森湖,看四周的亲水别墅,望远处积雪的山峰,感觉很好,感受到杭州西湖所从未感受到的清朗、浩瀚和壮观!
曾以为,天下第一湖非杭州西子湖莫属。来到琉森,方知:孤陋寡闻也。
从荷兰库肯霍夫公园置身郁金香花海,到琉森湖上见天净水蓝,雪山逶迤......,欧洲之旅,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4月14日,注定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是欧洲之行的第三个高潮
- 登顶铁力士雪山!
铁力士雪山隶属阿尔卑斯山脉,是瑞士中部的最高峰,是国际公认的登山、滑雪、赏雪的天堂。
国人,生活在南方的国人,对雪,尤其是雪山有一种神经质的热爱。在大学阅览室,南方学生见窗外飘雪,顿时起立,“哇塞,哇塞”乱叫,甚至跑出阅览室,伸出舌头,让雪花飘落舌尖。北方人学子冷眼以对,悄悄地说了声:有毛病。
2009年,来到丽江,准备次日登玉龙雪山,上山的缆车票都买好了,不料,晨起见浓雾,登山安排被取消。一位来自湛江的年轻女团友,居然“呜呜”起来!
铁力士雪山离开风景如画的琉森不远,从琉森出发,大巴一个小时便到。
始于19世纪中叶,瑞士政府积极开发阿尔卑斯山群,期望可以带来
一笔可观的财富。铁力士山是阿尔卑斯山群之一,海拔3020公尺,是目前开发最完善,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景点。
大巴来到山中小镇英格堡,这里的登山的起点,搭乘上山缆车的唯一入口。
兴冲冲下车,但见浓雾弥漫,心头一冷哟!-- 丽江之“悲剧”难道要重演于瑞士?
-- 完了!今天看来无法登山了,上了山顶,也啥也看不见呀!
--
不能登山,那90欧元应该退我们了吧?(一位温州老太大声地说)
--
是啊,90欧元等于人民币700多元哩!
--
738元!
--
不上山就不上山吧。听说,山顶除了雪还是雪,没啥别的。
脸色阴沉的李导,去打探消息了,趁导游不在,众团友“畅所欲言”。
--
别说啦!李导来了。
李导低头走来,气色不佳,看来凶多吉少。
--
快,上山!山顶大晴!(出乎意料,李导大手一挥,出乎意料地喊道,顿时红光满面)
随着几位团友的一阵欢呼,众人鱼贯进入缆车大厅。

从英格堡缆车站登铁力士山要乘坐三段缆车:
从英格堡(海拔1000米)-- 特里布湖(Trubsee)(海拔1800米)乘坐6人小厢缆车;
从特里布湖 --
史坦德(Stand)(海拔2450米)换乘能乘坐50人的大厢缆车
从史坦德--
铁力士山(Mount Titlis)(海拔3020米),换乘360度旋转吊车。
根据我拍摄的照片右下角的时间,三段缆车耗时一共47分钟。
我们先乘坐第一段6人座的小缆车,窗外仍雾气甚浓,可见“雪松”挺立。



换乘能乘坐50人的大厢缆车之后,见到不少携带雪橇的老外,窗外不见雾气,阳光灿烂,雪峰一座座。


最后,换乘360度旋转吊车,吊车的顶上用汉语写着这样两行字:欢迎您乘坐世界首创可旋转的登山吊车。
一行汉字,读来亲切,而且激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光缆车,吊车边提升,边作360度旋转,世界第一哦!
兴奋的游客,顿时安静下来,吊车内变得异常寂静。游客们手持各种“家伙”,拍照的拍照,摄像的摄像,没有“家伙”的朝窗外久久发呆。
圆形的缆车里四面都是玻璃,视野十分开阔,缓缓旋转,吊车内的乘客便可全方位的观览雪山美景。
--
匆匆掠过的积雪的山峰、到挂在细长缆绳上穿梭往来的小缆车、晶莹透亮的冰川雪谷、厚厚的雪层中突现出来的巨大的裸岩、快到山顶时,还可以看到孤立在山顶雪坡上的一座铁塔......。
走出吊车,迎接我们的就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踏着积雪,行走在红装素裹的天地之间,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雪山之游。







仰望雪山 - 多少年来 -
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势。今天,来到铁力士雪山,仰望变成了俯瞰,一览众山小,不过,那众山可是白雪皑皑的众山哟。
没有想到,铁力士雪山的山顶,不只是一块小小的平台,面积之大,有几十个足球场那么大吧。这个地形好像是上苍专门为游客来赏雪滑雪而准备的哦。
也许我们是第一批游客,山顶游客寥寥,放开大步,在几乎无垠的山顶雪地行走,心生奇妙的感觉。
更奇妙的是,比铁力士雪山更矮的雪山的山腰被滚滚的云海包围着,云海沉浮,雪峰宛如大海中的冰山一角;云海漂移,雪峰好似航行中的巨大三角船帆。
天地如此之开阔,雪景如此之令人陶醉,不必作扩胸运动,也不必作深呼吸,心胸顿感开阔起来。
一座铁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另一侧,好像是供游人攀登而设,却不见游客登塔。
山顶斜坡,大概30度的斜坡,坡上覆盖积雪,登,还是不登?团友大多视为畏途,我行吗?试了几步,不知是鞋子的防滑功能好,还是积雪松软的原因,脚底居然丝毫没有“滑感”。不像上海的雪,一踩就硬,一硬就滑,一滑就摔。老了,骨头脆了,摔得起吗?经过一段试行,没问题,于是,壮了胆,跟驴友一起攀爬上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忽闻不远处有人在大声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音色雄浑,激情充沛。
看来此君颇具诗人气质,正沉浸于浪漫情怀之中,没有接近他,不敢打扰他。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此君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情感越来越充沛,看来完全进入了“无差别世界”。
驻足原地,屏息聆听,极目四望,只觉得,自幼时在语文课本里学了毛泽东的这首词之后,就喜欢上了这首词,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进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 “惟余莽莽”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铁塔附近,忽见一位MM举起双手,纵身跃起,一位男士在为她拍照。见此情景,觉得很美,眼疾手快,忍不住抓拍了一幅。MM起跳时,一阵山风拂来,卷起了她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等她走到我跟前,才发现原来是我们的团友!
她的男友连拍了三幅,都未能抓拍成功!我回放了我抓拍的照片。女孩凌空一跃之际,正巧被我收入镜头。两人满意之极,让我回到上海之后,发送给他们!
一幅寻常而又不寻常的照片,一幅心情照片哦。

老了,我已经不能用女孩的“凌空一跃”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同游的上海驴友喜拍照,又善拍照,为我一幅接一幅地拍摄照片。以下照片,让我反复观看,一幅幅照片不真是记录了铁力士雪山山顶的真实心情吗?



山顶除了雪,除了可以俯瞰的雪峰,除了雪峰山腰的云海,除了一只孤零零的铁塔之外,除了游客,确实没别的可以观赏了。
足矣!在山顶,我们足足待了一个小时。
这一个小时,乃欧洲之旅的黄金一刻,是一生中荡气回肠之一刻哦。
-- 胸间荡漾的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
-- 胸间荡漾的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胸间荡漾的是毛泽东的诗作“沁园春/雪”的诗意;
-- 胸间荡漾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雪峰却在,云海缥缈处”的惊喜。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很欣赏徐寅生的一次关于乒乓球运动的讲话。讲话中,徐寅生有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言此君激励了一代人。
人生能有几回搏?-- 老叟的我,想把它改一改:人生能有几回乐?
今天,此言对老叟而言,“几回搏”迅速成为了“过去式”,然而,进入老境,居然能有机会周游列国,居然能有机会登上海拔3020米的铁力士雪山。
人生之美好,在其不可测也。
幼时,年轻时,我吃了很多苦,朝“苦”夕拾,自己都会可怜自己。今天站在铁力士雪山之山顶,我想到了一个字 --
值。




据告,此刻的气温是零下五度,我心里好生惊奇,在上海,零下五度的天气,即使身披厚衣,也会让你冷得瑟瑟,今天穿的衣服并不多,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竟然毫无寒意。
我想起了鲁迅的《雪》。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
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今日,登上了铁力士雪山,我终于明白 - 鲁迅喜欢的还是“北方的雪”。
又想起了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的名句:
--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今日,登上了铁力士雪山,我终于理解 -“大风扬积雪击面”。
下山之前,没有想到还有一个精彩的“余兴极目”-- 钻入一个漫长的冰洞 - 蓝洞。
蓝洞是由冰河挖掘出来的洞穴,有许多冰雕作品。蜿蜒蛇行于洞内,有寻幽探秘之趣。在各式彩灯的映照下,又多了几分神秘的绮丽,犹如黑暗中的水晶宫殿。



下了雪山,即上大巴。直奔一个小国而去
-- 列支敦士登。
-------------------------------------

























后一篇:剩女故事(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