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90)西津古渡

在我的父辈的生活的词典里,是没有“旅游”二字的。父辈曾经从上海到浙江衢州,那是为了逃难。我们全家1957年从镇江迁居上海。当时我们住在镇江寿康里,距离著名的景点西津古渡,百米之遥。当时并不知道,近在咫尺的西津古渡是一个著名景点!
如今在镇江,除了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之外,最著名的景点大概就是西津古渡了。
西津古渡站立着张祜的雕像。最近几年去旅游,每每站立在张祜的雕像边,总要想起他的名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有人不识张祜为何许人也。也许是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我会很耐心的告诉他: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一诗,乃千古绝唱……。
每每看到西津古渡的上面面一幅照片,我就想起:这里印着我多少童年的脚印啊!
最难忘195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天色已黑,妈妈到金山湿地去挖野菜,迟迟不归,于是,我跟哥哥就去找妈妈,就在这个西津古渡的斜坡上往上奔跑的时候,妈妈从上面的背着沉重的野菜缓缓走来。我和哥哥抱住妈妈的大腿,痛哭流涕。妈妈告诉我们:她在金山湿地,挖野菜回家,有长蛇挡路,等了很久,长蛇游开,她才能够回家……。
2014年我与朋友钱君到西津古渡旅游,站在这个斜坡上,跟朋友讲起这件往事,我竟然泣不成声!
另一件令我难忘的旧事:大概是1965年,我们复旦的学生到罗店乡下去劳动,有一位同学面对着乡村夜色,竟然在河边朗诵起了张祜的待: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此事,后来被人打了小报告,此君受到了不点名的批评:到罗店来是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怎么小资产阶级情调发作了?
值得说明的是,如今的西津古渡已经见不到长江了。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