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79)炒米面


当年,玉环海岛的美食远不止生猛海鲜也!初到玉环,住县招待所没几天,夫人在招待所食堂里发现一种食品,惊喜之余,一定让我过去看一看,我一看,那食品细如银丝!我说:这不是上海人吃的粉丝吗?她说:不,这是面条!叫”米面”。这是我一生中第1次听到”米面”!所谓米面就是用米磨成粉以后加工成的面条,闻所未闻。一尝果然味道奇佳,吃上去软中带硬,嚼有异香!既可以做汤米面,也可以做炒米面,啊,炒米面口味更佳。这种味道是小麦做的面条,这里叫”麦面”,不可比也!
当时坎门中学,住在开门见海的小山头上。门口经常有叫卖米面的农民走过,他们批着一对大箩筐,里面放着做好的黄澄澄的细细的米面。一斤米一只能换9两米面,另外再付几分钱就可以了。我问,为什么一斤米只能换9两面?他答:因为做米面要损耗粮食。卖米面的农民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似乎经过训练发出同样悠扬的叫卖声,老远就能听见。所以我们家的米面,一年四季不断,无需上街去买。
有一次从玉城到楚门去开会,当年的楚门老街有一股民国风。在街上的一家饭店吃了一碗炒米面,我觉得味道简直美绝。我向大厨请教:米面怎么炒的这么好吃?大厨告诉我,炒米面要软硬适中,咸淡适中,主要有几种配料必不可少。比如大虾,肉片(肉片一定要带精带肥),绿豆芽,青菜,炒鸡蛋,还有一种小鱼干,这种小鱼是黑乎乎的,看上去绝不能引起你的食欲,那是海滩上的”弹涂鱼”,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里写了这种鱼叫”跳鱼”。这种小鱼洗净腌制后,火烤烟熏,成了黑黢黢的小鱼干(其土名忘了)。大厨还说:炒好以后喷洒一点白酒,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回家一试,果然好吃多了!那时,经常家宴宾客。做了十只八只菜,但是,最先吃完的是最后上桌的一盆炒米面。渐渐的,炒米面就成了我们家宴请客人的招牌。有客登门,甚至说:毛老师,你啥都别做了,炒一大盆米面给我们吃吃吧。
现在上海的菜场里,也有这种米面卖,跟玉环的一样。大前天,我离开了居桥林带之后,去了改造一新的菜场,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那家卖米面的小店铺!小店的老板娘告诉我:菜场装修后,房租从每月3000涨到了8000,但是东西都没有涨价!米面还是老价钱,五六块钱就买了一大包。
炒米面,是玉环海岛给我们家留下的食品遗产。
回上海之后,我们经常吃炒面,另外还有创新,就是把炒好的米面包在春卷皮子里面,然后油煎了,稍稍冷却后,拿在手里吃,是我们家过春节的美食之一。那种风味更是叫人垂涎!
今天早晨醒来,躺在床上,又想起了当年非常熟悉的米面的叫卖声,不知道今天的玉环,还能听见否?
请看下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