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走着,看着,想着,居然觉得刚才脱口而出的比喻
- 把莎翁比作中国的鲁迅,倒也并非十分牵强。
题记二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进入发呆状态,我想中国有句成语,叫“死得其所”,指人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死得其所”,只讲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死得其时”。
---------------------------------
5月19日
-5月26日的英国环岛之旅,于5月23日来到最期盼的“景点” - 莎翁故居。斯特拉福德的全称是Stratford-upon-Avon,译成汉语是“艾芬河上的斯坦拉福德镇”。
小镇因莎士比亚而闻名于世,他座落在英国中部艾芬河畔,这座风景秀丽的袖珍古镇,镇上人口2万多,但每年要接待1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斯特拉福德因莎士比亚而得名,就像绍兴之于鲁迅,凤凰之于沈从文,激流岛之于顾城。
莎翁创造的人间最完美的爱情故事,感人之至,正是这个小镇所给予的,莎士比亚是斯特拉特福德小镇永远的宝藏。
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之街口,站立着一座小丑铜像,《皆大欢喜》中的人物。绍兴鲁迅故居的咸亨酒店门外,站立着孔乙己的铜像。

鲁迅创造了阿Q、祥林搜、孔乙己和闰土等不朽的人物形象,正是绍兴这座小城所给予的,鲁迅是绍兴永远的金字招牌。
独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享受着朝梦夕圆的美好感觉。
--
毛老师,你好!我不知道莎士比亚是谁。你能告诉我吗?(轻轻的,一位中年团友在莎翁故居前问我)
闻此,心中略惊。在我年轻的时候,也许会哈哈一笑:不远万里,来到英国旅游,甚至不知莎士比亚是何许人也!步入老境的我,此刻,脸上风平浪静。
--
莎士比亚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我认认真真答道)
闻我答,此君双眼仍闪烁迷茫,于是,我又补充道:
--
说得简单点儿,莎士比亚是位大作家,好比中国的鲁迅吧。
--
哦,谢谢。(此君答,口吻满意)
--
不过,莎士比亚和鲁迅还是有区别的。(接着,我又作了点补充)比如,莎士比亚比鲁迅要早300多年,而且,莎士比亚是剧作家,写了大量剧本,鲁迅则是一个文学家,写了许多杂文和小说。
团友走了,神态满意。望其身影,觉得他的形象好像高大起来。人到中年,不懂就问,这是一种品质啊。其实,据我观察,团友中不知莎士比亚者,何止他一人?
以下照片为部分团友在“伦敦眼”上的合影【登“伦敦眼”为自费项目,有七人“弃权”】。

国人来英国旅游者,与日俱增。不知莎士比亚为何人,实属正常。人非圣贤,孰能全知?就我自己而言,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也只不过是一点皮毛而已。
昨日到曼彻斯特的“曼联”总部,我就知之甚少,甚至“曼联”这个名词对我来说,也很陌生。就是从此君的嘴里,我知道了曼联的光辉历史,知道了曼联的知名球员。他说起一个个曼联球员,如数家珍。在他的面前,我是一个小学生。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的亨利大街,宽阔整洁,地上没有一点纸屑和废物,因此,也就没有见到一个扫地工,也没有一个地摊,或是叫卖的小摊小贩,当然,也见不到“城管大爷们”的踪影。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的亨利大街,想到莎士比亚生前为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文学享受,死后又给他的家乡带来了无尽的经济资源。鲁迅亦然。
在莎士比亚的故居,你却闻不到丝毫商业气息;见得最多的是一队队前来参观的学生,由老师带领着,一张张脸上写着虔诚。而且,书店一爿接一爿,书香弥漫哦。
在绍兴鲁迅故居的周围,却是另一番景象哉。我几乎没有在绍兴市口好的地方,见到过一爿书店。油炸臭豆腐的气息,梅干菜的气息扑面而来,还有毡帽、乌篷船
......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绝对压倒了原本文豪故乡应有的宁静和书卷气息。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可以见到不少来此参观的学生,绍兴却见不到如此景象。有一句广告语说:跟着课本游绍兴。我去绍兴的那日,基本上没见老师带领学生参观。
走着,看着,想着,居然觉得刚才脱口而出的比喻
- 把莎翁比作中国的鲁迅,倒也并非十分牵强。
莎士比亚和鲁迅的故居皆一条大街旁,两人的家庭都曾经历过“家道中落”。家道中落
- 很多文学大家的个人经历哦。也许,家道中落,经历坎坷,经过如此人生之低谷,更有助于他们登上文学之巅峰。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然而,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先生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唤醒了国人,撼动了腐朽的社会制度。莎士比亚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英国人说过一句话:他们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写作经常使用Oxymoron(矛盾修辞法)。比如,a
clever fool(聪明的傻瓜), bitter-sweet love(又苦又甜的爱恋),the marriage
hearse(婚礼的灵车),等等。
鲁迅也是使用“矛盾修辞法”的高手,最典型的是他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两人皆有名言流传后世,一代又一代。
莎士比亚: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 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 (A Merchant of Venice)
汉译: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威尼斯商人》
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莎翁和鲁迅的寿命都不长,前者活了52年,而后者55年。-- 天嫉英才?
遗憾的是,鲁迅的很多杂文并不具备传世价值,有些杂文骂人骂得太凶,太刻薄。比如,鲁迅骂梁实秋的文章
-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莎翁留下的传世之作之数量,非鲁迅可比也。莎翁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37部剧本。他的经典之作是:《奥赛罗》、《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
更有趣的是:
在詹姆士一世继位之后,莎翁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其实,鲁迅虽然骂别人是“御用文人”,其实,他自己倒是真的被“御用”了。他是幸运的,由于被“御用”,死去的他获得了无数的荣耀和无上的地位,鲁迅自有他不幸,但是,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死的真是时候。
1957年7月7日,罗稷南先生在上海的一次文艺界座谈会上斗胆问毛泽东:“如果鲁迅还活着,会是怎样?”毛泽东坦言:“鲁迅么
- 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发起呆来 -
中国有句成语,叫“死得其所”,指人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死得其所”,只讲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是“死得其时”。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发起呆来 -
如果鲁迅命长,活到了1957年,就有可能死在牢里,也许就没有今日之鲁迅哉。另如,伟大的老舍先生若是死于1965年,乃万幸之事 -
死得其所,死得其时,他就不会在文革伊始就投湖(北京太平湖)自尽!
漫步莎士比亚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发起呆来 - 忽见亨利大街上的一爿邮局,我从呆状中顿醒,回到现实中,且“扑哧”一笑。
哎,我应该进入邮局,给女儿邮寄一张莎翁故居的明信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