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47)师生情


1972年到坎门中学任教,我比学生大10岁左右。其中有一位学生,名叫郑达华。昔日坎中学子,今日浙大退休教授也!
1972年暑假某夜,我俩在坎门下沙海边礁石纳凉,观海,畅谈。应邀,我介绍复旦大学。我问达华:坎门中学有几个篮球场?他说:一个。我说:复旦大学的篮球场就有几十个。此言,点燃了一个少年向往大学之心。
吾母在住坎门四年,达华常来玩,母曾云:这个小孩将来有出息!
1976年10月初,晚饭后他来找我(两人在县城),一起到公路上散步,在僻静处,他悄悄的告诉了我一个惊天消息:4人帮被抓了!
1977年恢复高考,我也正巧备考杭州大学进修班。于是,我们一起复习英语。家里还挂起了小黑板,参加复习者多人。
结果,天遂人愿。他和我先后金榜题名。赴考杭城,全家就“下榻”他的宿舍,宿舍南窗正对着宝俶塔,风水佳屋也。曾经的师生,又成杭州大学同窗,同住一层楼,闲时,携游杭州各景点。
1980年,我分配到台州师专任教。杭州大学毕业后,他也分配到台州师专任教,又成同事!
越明年,他报考杭州大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80年代末,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书,常跑杭州。少不了与他一聚。一次深夜,他送我到杭州大学天目山路校门口。告别时,他问:毛老师,你是上海人,在台州师专多年,怎么这么安心?此言让我的心动!1990年我女儿高中毕业考大学。夫人决定全家调回上海,并付诸行动,对达华的言论大加赞扬。吾之一生:知足常乐;达华:奋进不息!
1990年暑假,租了一辆大卡车,载全部家具,开回上海。途中,在新昌拔茅停车吃饭,恰巧在饭店里碰到了回玉环度暑假的达华。我跟他说:达华你好!毛老师调回上海,有你的一份功劳!
1996年我应美国驻华大使邀请访问美国讲学并旅游,那时,他正在美国蒙大拿州做访问学者。两人筹划在San
francisco一聚,天不助也。
后来,达华成为国内翻译研究劳伦斯作品屈指可数的专家之一。逛上海淮海路的新华书店,店堂内的大幅新书广告写着:译者郑达华。全家一阵高兴。
1998年他邀请我参加翻译John
updike的名著Couples,这是一根难啃的骨头,我还是欣然参加,后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夫妇们》。2006年我退休以后,成了杭州的常客,每年平均去3~4次,达华陪游了许多新旧景点。
第1幅照片拍摄于2015年10月4日,坎门中学门口,当时参加师生聚会,另一幅照片是2008年我与他留影于太子湾,第1次观赏到太子湾的郁金香,当时的太子湾还收门票。
(注:杭州大学后入并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原址成了浙大西溪校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