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梅家坞采茶图
登上五云山,春光明媚。登途,歇了三歇。坐于山道边的石阶上,五分钟,汗散体凉,马上穿上毛衣。
看络绎不绝的登山者,闻他们气喘吁吁,听他们的交谈,亦为一乐。
登上海拔334.7米的五云山,并不累。这是现在的事儿,今年的事儿。再过个五年八年,那就另当别论。所以,我的紧迫感由此而来,“忙趁春风放纸鹞”-
此乃我之观点也。
看官,也许你现在年富力强,衰老、白发、膝软......对你而言,那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儿。
且慢,那仅是一步之遥的事儿,那仅是明日的事儿。
登山辛苦,假如,上山即下山,即走回头路,意义即非常有限。
五云山之山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且有1400岁的古银杏作伴,喝茶吃饭,聊天,观别的游客,入古寺遗址转悠,看毛泽东手术的登五云山诗......。
在山顶如此潇洒一番,无需走老路下山,回九溪。
下山的路多多,到云栖竹径,到龙井,过十里琅珰,到梅家坞......。
出路多多,原想去云栖竹径,转念之间决定走一走十里琅珰。取道十里琅珰,到哪儿下山,事先并未想好。这叫走一步,算一步。--
这也是旅游的一种境界哦。
根据天色和时间,十里琅珰,山脊平路走了一半,钱君决定左拐下石阶,路人云:此道通往梅家坞。
一个正确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