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之“天坑”【1月12日阴天上午】

标签:
奥克兰的天坑 |
分类: 寻踪山水 |

新西兰的奥克兰是座火山城,全城散落着48座锥形休眠火山。火山爆发时不仅给这个城市带来肥沃的火山灰,还慷慨地奉送了取之不竭的建筑材料火山石。火山锥是奥克兰一大景观,因此,2018年4月10日我们一口气儿浏览了伊甸山、独树山、维多利亚山三座火山锥。
伊甸山(Mount
Eden)与《圣经》中的伊甸园没啥干系,它是以奥克兰首位伯爵乔治·伊甸(George
Eden)的名字命名的。乔治·伊甸曾经三次出任英国海军大臣,1836年至1842年期间被任命为印度总督,是个人物。
伊甸山海拔220米,是奥克兰陆地火山锥中最高的一座。它喷吐的岩浆覆盖面积达6平方公里。登上伊甸山,往里看,50米深的锥形火山口就在脚下,火山口为茂密的修剪平整的青草所覆盖,宛如一只青翠欲滴的美丽的大碗。据说,毛利人确实称其为“山神的饭碗”。向外望,可以鸟瞰奥克兰街市、港湾和郊野风光,独树山、地旺半岛、朗基托托岛也历历在目。因此,这里特别适合拍照,日出日落更是迷人。
身体有缺陷的人士可以直接开车到伊甸山顶,正常人在将近山顶的地方需下车步行。
抵达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时,正是阳光灿烂的午后。空中俯瞰奥克兰这个坐落在海岛上的城市,海水、森林、建筑、草地、火山交相辉映,可以说,奥克兰是南半球上最美的城市之一。
伊甸山,即使不用做任何的介绍,这个名字听起来也会让人产生联想的。追溯下历史渊源,伊甸山是得名于奥克兰第一位伯爵乔治·伊甸,和传说中的爱情“伊甸园”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伊甸山(Mount
Eden)形成于2-3万年前,是一座死火山,山并不太高,只有196米,但它却是奥克兰城中心最高的火山。由于锥形的火山口就在山脚下,你可以站在火山口上眺望奥克兰之城,将这座被海水包围的岛城尽收眼底,不能不说,这座万年前的火山实在是大自然对奥克兰最美好的馈赠。
走向山顶的这条山路是沿着火山口向上走的,这让我想起了与之有些相似的五大连池的黑龙山火山口。伊甸山的火山口也是一个锥形的“大漏斗”,但里面却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听说这是人工种植的。透过山口向城市方向望去,蔚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彩云,山顶的瞭望塔和人们在夕阳里的剪影像座雕塑一样镶嵌在天边,仿佛是贴在奥克兰上空的一张剪纸画。
登上瞭望塔的观景台,哇,整个奥克兰尽收眼底。巍然屹立的南半球最高的天空之塔在夕阳里泛着金色的光芒,那些坐落在绿树间的别墅像七彩积木一样,排着有序的队伍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山顶上的游人不多,除了我们十几个团员外应该都是当地来散步的。有跑步的,有遛狗的;有一人孤芳自赏的,还有三口之家同行的,但多数还是情侣相伴。有的情侣带着便餐席地而坐边吃边赏边聊,有的情侣紧紧依偎眺望着这眼前这座岛屿之城。黄昏里的伊甸山间弥漫着一份浪漫温馨的情调,我觉得伊甸山与伊甸园的音同是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的,因为这里分明就是火山之上的浪漫乐园。
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圆形铜制标志牌,上面标明奥克兰到北京的距离是:10407公里。南北两个不同的半球,冬夏截然不同的季节,东西方不同的肤色和面孔,但正是因为要体验不同,所以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流连,我们眺望,我们感慨,我们把这美好的时光留给未来去怀想......
图一 登高一望

图二 山顶有罗盘

图三 距离北京10407公里!

图四 能见度之远......

图五 心旷神怡

图六 昔日火山口,今日绿天坑

图七
处处见同胞

图八 走下山去

图九 极目远望

图十 火山口边缘

图十一 再登山

图十二 除却绿色,便见蓝

图十三
草地上的鲜花

图十四 高楼矮矮

图十五 借花留影

图十六 气势恢宏

图十七 路边野花

图十八 大巴高高在上

图十九 天下大坑

图二十 碗状大坑

图二十一 且小坐片刻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