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秋柳人家是秋柳街上的一处古院,典型的四合院,地处大明湖南岸。
秋柳园(秋柳诗社)位于济南大明湖南岸。2008年,为纪念清代神韵派诗人王士祯,于原址之上恢复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王士祯23岁,游历济南,邀济南众名士,集会大明湖天心水面亭,此时秋意甚浓,王士祯见环湖柳叶微黄,若有摇落之态,触景生情,既赋
《秋柳》诗四首,王士祯《秋柳》诗传开,历下文人在这里设立“秋柳诗社”,取名“秋柳园”,由此,这条街称“秋柳街”,古宅称“秋柳人家”。
据相关资记载,王士祯(公元1634年9月17日-公元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康熙朝书画家宋荦(luò)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其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
秋柳园东侧墙上《秋柳四章》的木刻书法。
秋柳四章【全文如下】
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其二: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其三: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
其四:
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憶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清初文人王士祯(王渔洋),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诗”、“秋柳诗社”、“秋柳园”。
王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个秋日的下午,济南大明湖上,王士祯正和几个文友观览游玩。此时,天气渐凉,大明湖岸边的垂柳,已是翠褪黄显,乍染秋色了。王士祯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触动,遂赋出了著名的《秋柳》诗四首(见上)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
王士祯写《秋柳》四首时,才2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高中进士,并以众多诗作声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举国“文”名的,却是这《秋柳》四首。此诗传开,影响巨大,大江南北一时应和者甚众,连顾炎武也由京抵济,作《赋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众名家对《秋柳》诗的唱和,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文社
--“秋柳诗社”。
没有想到,这个园中园颇得江南园林之风,楼台亭阁,垂杨池塘,曲径通幽处,小桥流水长。觉得是北方少见精细的园林。非常值得一游。漫步其间,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山石叠落,亭台点缀,极富情趣。园内还设有碑廊,陈列着诸多碑石。
门外便是大明湖南岸的荷花区,正值荷花开放季节,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
漫步秋柳园中,别有风韵。游人寥寥,一位看门人,兼售票员,也乐于与游人搭讪。成了半个导游哉。
除了向我介绍园中风景,还向我介绍周边的景点及最佳旅游路线。
--
出门左拐,上桥,右拐,不远处便是老舍纪念馆。从老舍纪念馆出,不必绕这里过,直接走朝北的大路,过桥不远就是大明湖的南门,南门再过去就是遐园,遐园内就有你要参观的辛稼轩纪念祠堂。(售票员向我介绍)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