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工手记【45】:从“以神驭形”到“以形摄神”【6月20日小雨上午】

(2018-06-20 08:57:21)
标签:

英汉之别

杂谈

分类: 美哉英语
题图:长城的气势
打工手记【45】:从“以神驭形”到“以形摄神”【6月20日小雨上午】

    杨振宁说过:“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他又说:“中文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这一点,假如在写法律是一个缺点的话,写诗却是一个优点。
    从美学思维对象的视角观察,我们发现中西有综合和分析的区别,从美学思维主体的视角观察,中西有感悟和思辨的区别。
“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文化走向,“综合和感悟”的特点,就孕育了“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文字表达的走向与特点。在所谓“模糊、朦胧及总体”文字表达里,逻辑消失,意境却显豁;理性隐形,文采却斐然。读者需要从整体把握,用心灵感悟,通过主体直接经验和发挥想象去发掘表达之内在、隐含的因素。 
    第一例:脸不改色,心不跳
    此系妇孺皆知的汉语表达,既用于书面语,又用于口语。以汉语为母语者在初次接触“脸不改色,心不跳”时,无须查阅词典,无须请教老师,其义自明。七个字,写出“岿然不动”的镇静。意境有了,形象也有了。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就提出这样的质疑:“心不跳”,人就死了,怎么可能呢?
    如此这般,汉语就出“彩”了,传神在感悟,意思到了,就行了。中国人并不计较其字面逻辑,并不在乎表象含混。相反,汉语在些许模糊中传递一种整体感应,在几分拙朴中营造一种清朗意境。
    英译“脸不改色,心不跳”,问题随即而至。直译(without one’s face changing color or one’s heart beating),native speakers断然不能接受!经过逻辑梳理,“脸不改色,心不跳”必须而且只能翻译成:     without one’s face turning white or one’s heart beating any faster; not show the slightest fear。
两者相比,英译添加了any faster和not show the slightest fear。
第二例:风里来,雨里去。
    六字排开,读之,眼见雨网,耳闻风声,诵之,风雨行人,呼之欲出。同样,此汉语表达经不起逻辑的推考。笔者在美国讲学时,讲及“风里来,雨里去”,便有“老美”当场发问: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that when someone comes, it’s always windy, and rainy while he goes away?
    请勿以一笑打发了“老美”之问,一问,问出了英汉表达之本质区别。
    英语,作为一种分析性、逻辑性的语言,实在无法接受“风里来,雨里去”这种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表达。英语,与汉语相比,来不得半点“朦胧和模糊”,其逻辑必须缜密,层次必须分明,词义必须清晰,形合必须讲究,句法必须严密。以英语为母语者,不会也不善通过“整体把握,心灵感悟”去理解朦胧表达,去感受如画意境。文字表达,一是一,二是二,朦胧不得,模糊不得。因此,为native speakers所能接受的“风里来,雨里去”的英译只能是:brave the weather / go through wind and rain.
“她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工作着。”一句的英译也只能是:
This 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 
“脸不改色心不跳”和“风里来,雨里去”一类不拘逻辑,疏放自在的表达似乎可用 “以神驭形”写之,神者,只能感悟而不能分析之意思也;而相对的英译则可用“以形摄神”形容,形者,一词一句加逻辑也。
进一步推导,英汉翻译的常见流程则是:以形摄神 → 以神驭形;而汉译英的常见流程则是:以神驭形 → 以形摄神。 
    第三例:面有菜色。
  “面有菜色”四字,更让“老美”面呈难色。-- 你说因主要用蔬菜充饥而营养不良的脸色;老美说,蔬菜吃得越多越好,多有利于健康呀。他还强调:我们还有vegetarians(蔬食主义者)呢。他还会认真询问:菜色主要是绿色,绿色怎么跑到脸上去呢?唉,如此等等。“以神驭形”实在走不通,只得提供“以形摄神”之英译:to wear a sallow and emaciated look due to undernourishment.
    如此例子,举不胜举,由一反三,必有感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