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亲民堂,即大堂
题图二:二堂留影
平遥县衙始建于元至正六年,也就是公元1346年。除少数是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为明万历年间修建。按传统礼制,县衙是一城的主宰,应建在城市的中心,但平遥县衙却建于城的西南角,因为这里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居高临下控制全城,也便于防止水淹。
县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六进院落。依次分别是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和大仙楼,共占地两万六千平方米,房屋二百余间,是中国现存的明清时期县衙的典型建筑。明清时期,共有149任知县在这里为官。
中国历代以来,土地、赋役、户籍、诉讼等国家的政务,最终依托于地方来处理。因此,作为基层行政机构的县衙,无疑是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缩影。
原本以为县衙面积有限,可实际并非如此。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平遥县衙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堪称皇宫缩影。
县衙又叫衙门,可见“门”对县衙的重要性。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由此可见,要进衙门,得有经济做保障。县衙内有众多的门,大门为实,仪门为虚,宅门为实、屏门为虚,就像中国功夫一样虚虚实实,深不可测。但是,在平遥县衙大堂,也叫公堂、“亲民堂”,对联非常不错: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这幅楹联说的很实在,知县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在审案的时候不要以为老百姓好欺负,回头想想,自己没当官之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个官职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个官职也不是件耻辱的事,不要说这个官没有用,地方的兴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这个七品芝麻官来打理。
进入县衙大门,并不能直接通往大堂,而要经过设在大门与大堂之间的第二道屏障,这就是特别建造在县衙内的仪礼之门,称做仪门。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迎接贵宾、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才会打开。
“亲民堂”即大堂。
大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一些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员的厅堂。注意以下两幅照片:“民”字上多了一点,“愧”字上少了一点,这是中国文字精彩的含蓄表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