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汉庭天安门店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现成知识局限,不受传统方式束缚,寻求变异,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跳跃式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一起,构成人们思维的两个基本的不同取向(orientations)。一般人的思维取向总是前者弱,后者强。“求异”与“求同”是两种背道而驰的思维模式,人们之所以习惯于求同思维,是因为人们的思维一般容易形成“心理定势”(psychological
potence),受其影响而处于一种固定的思维习惯与模式中。将发散思维和灵感思维运用于英汉翻译实践,能改变译者的心理定势,从多视角去理解原文,以求得最佳译文。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故反映思维的语言表现方式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常令译者如堕云雾,之中差异的存在呼唤译者的发散性思维!
英语词语的转义(connotation)现象特别普遍,非汉语可比,因而经常给译者带来语义解码的困难。思维定势(thinking
potence)的茧服,使译者多从其本义(denotation)落笔,而忽视了其转义。若以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特征进行思维转换,则译笔生辉矣。
1/ When we are in
buoyant health, death is all but unimaginable.
此句的翻译难点在对buoyant一词的理解,其本义为“有浮力的”。此时,就不能按定势思维行事,让译文出现“浮”字,如译
“享受浮华的生活”或“处于飘浮不定的健康状况”等等,而应进行发散思维,变通翻译:我们身强体壮之时,死亡是不可想象的事。
2/ The carpenter was
toothing a
saw.木匠正在为锯子锉齿。此例中的tooth原为名词“牙齿”之意,转化为动词,在转义为“使成齿形”。只要思维一旦发散,译者就能联想到“锉齿”这一形象概念。
3/ He pocketed all the
money.
此例亦是名词转化作动词用,pocket意为“口袋”,转作动词指“装入口袋”。却又非“入袋为安”之“入袋”而具有“占有”的意思,尤其是指“非法占有”。思路打开,逻辑理顺,原句得以解码。此句可译:他侵吞了所有的钱。
4/ This wine has a kick
in it.
英语单词kick原义为“踢”,若直译为“这酒里有一个踢”,译文则不知所云。用逻辑思维去推理,运用发散性思维:酒喝到肚里,感到酒在“踢”胃,那是酒精在起作用,说明酒精含量度数高,“这酒好有后劲”也。
5/ The numbers swim in
my head.
这又是一典型转义句,不能一看到swim就定格在“游泳”。“数字在头脑中游泳”,何意?游泳是种运动,数字在头脑中运动,那就是说人已变得头晕脑胀。思维发散,灵感即现,正确译文即可从译者头脑中“游”出来了:一看到这些数字我就头脑发晕。
除了“转义”之外,表达的语用意义即“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meaning),即弦外之音(implication)。对“弦外之音”的理解与翻译,依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但是,借助发散性思维来解码和编码,也不失为良法。
6/ I want to see the
back of him.
此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想要看到他的背影”。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特征告诉我们:人走离开时看到的才是背影。只想看其背影,不想看其正面,言外之意便不难想象。此句的语用含义是:我(讨厌他)不想见到他!
7/ He is no wiser than
his brother. no wiser ≠ not
wiser,含有强调之意,其结构意义为:他决不比他弟弟聪明到哪去。根据结构语境的话语预设推断,采用逆向思维解码,话语者的真正用意是:他和他弟弟一样笨。
8/ You might have been
more careful.
话语者使用虚拟语气,本身就是一种语用策略,此句的表层意义是:你本应该更细心些。话语的深层语境含义则是一种委婉的责备:你咋的那么不小心呢?
9/ There’s never been
much love lost between her and her husband.
她和丈夫之间从来没有失去过太多的爱。发散性思维的求异性在提醒我们此译存在语用失误:没有失去“爱”,是因为从未拥有过“爱”。换个角度去作求异思维,此句话的真正语用含义是:她和丈夫一向无爱可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