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4月19日上午冒雨来到皇城相府
题图二:皇城相府乃陈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新乡、郑州等地区相接,南与河南济源、洛阳毗邻,西隔中条山与山西省的运城、侯马市相领。
从下面的河南省地图可以看见,从焦作到山西之晋城乃“一箭之遥”,所以,我们的河南游就顺道游到了山西晋城。去参观遐迩闻名的皇城相府。
2015年4月19日上午春雨霏霏,我们参观了皇城相府。进入皇城相府,先有必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为何叫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即陈廷敬之故居(请看题图之二照),
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而陈廷敬官位居“相”也;
第二,为啥能跑到山西来参观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相接,既然下榻焦作,在游览了云台山之后,西行来到皇城相府就十分便捷哦;
第三,陈廷敬何许人也?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皇城相府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2007年,皇城相府成为AAAAA级游景区。
撑着雨伞,进入皇城相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牌楼(见下图),此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在大牌楼建成之前,是陈氏家族的一个主要标志。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
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10个月里,流寇又先后3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午亭山庄导航图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
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米,南北相距161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院落内的一幅楹联引起我的强烈兴趣。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此乃郑板桥(郑燮)所作,板桥的才华有此可见一斑!
不是吗?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绝了!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特点,展现人的美好心灵。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此连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
游山玩水,品味楹联,大大提升游兴。这是我多年来旅游的经验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