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崖壁走到尽头时,便是返身向上路
题图二:再回望一眼红石峡
1500米长的红石峡观光栈道不算短,然而,今日咋的一眨眼就走到了尽头?到了崖壁栈道的尽头,并不返身走回头路,这就是红石峡游览路线设计的合理!到尽头,游人返身登坡向上哉。我们旅行团的35位游人,导游并不怕走丢人,因为是单行道,且无岔道,所以,最后总会顺利回合于集合点,不担心丢人哦。
途中,我痴想,有点遗憾的是,云台山毕竟地处偏远了一点,徐霞客未曾到过云台山就是一个明证。假如云台山,红石峡搬到长三角,或是珠三角,那肯定早就名闻遐迩哉。
红石峡,称你为“华夏第一奇峡”并不过分啊。岩石内富含氧化铁,山石颜色暗红。外旷内幽,奇景深藏,两岸峭壁山石秀丽,仿佛鬼斧神工雕凿而成的一个巨大盆景,获得了“盆景峡谷”的美誉。
行走在山腰上开凿修建的栈道上,左侧是暗红色的坚硬岩石,右侧就是谷底的碧水深潭,随处可看到它的泉、瀑、溪、潭,亲身感受到它的秀、幽、雄、险,在这云雾蒙蒙的峡谷里,一切都美得那么俊秀飘逸,宛若游在仙境一般。
潭水青碧,如一块美玉,温润地嵌在两岸峭壁绝涯崖的谷底。峡谷间溪流不断,瀑布飞溅,水边、山上一丛丛春日的新绿,生机勃勃。游人们顺水而行,一路欣赏美景,此刻,游人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在蜿蜒曲折的栈道上,汇成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轻轻舞动在山腰,成了山中最美的点缀。
一路前行,水声隆隆,一道道风格迥异的瀑布不断“绽放”眼前,点亮了游人的眼睛,拨撩了人们的快乐心弦。
于是一次次震撼,一次次惊叹,每次都以为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绝美的瀑布,但当下一道瀑布跳跃在眼前,才发现又是一道绝佳美景施施然出现。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常常以为此刻已是精彩,其实,继续前行,耐心等待,细细寻觅,豁然开朗,此刻方知:稍后更精彩。人生其实不用着急,该有的,总会有,不该有的,总会失落。
随着如织人流向前走去,边看景边拍照,但常常为了拍照而忽略了看景,更忽略了看路。等我返身向上,要离开红石峡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似乎一半的精力忙于拍景,却没有时间驻足品味那绝美的风景。暮然回首,才发现最美的景致,本在镜头之外,已在众人身后。
一如我们的奔波人生,常常只顾向前赶路,奋力追逐,以为自己记录下最美的瞬间,其实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人生最美的风景啊。
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男士在接电话,他夸张地说道:“这里好美,真的好美。”,听得自己暗暗发笑:美就美吧,还好美、好美,一个大男人,怎么如此絮叨,如此矫情,如此柔美。但真正见识、领略了云台山之美的人,恐怕都会如此矫情
--
任何语言,在如此灵秀、绝美的峡谷间,都是苍白无力、索然无味的;任何描述,都是单调生硬、啰嗦矫情的,难以真切地勾勒出它的美。
细细品味,想着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才能在众山之中出类拔萃,吸引全国游客慕名至此,并且名不虚传,非但不会令人失望,而且还令人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之声、赞美之词?
循着水声,反复想了一路,我想,除了地质、地貌不同之外,最大的区别就是各种形式的水的存在吧!
在这里,水是顽皮的孩童,是活泼的少女,是文静的姑娘,是曼妙的女郎,是热情的小伙,是奔放的汉子,是奔腾的骏马……
水以各种形式存在,各种面貌出现,时而潭水深深,静水微澜;时而欢快跃动,金光粼粼;时而飞流直下,气象万千;时而涓涓细流,淙淙泂泂……
那些令人赞叹的瀑布,或是热情奔放,或是含蓄柔美,或是蜿蜒袅娜,或是亭亭玉立…… 装点在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山崖间。
上善若水,至美若水。--
我一次次想起。
红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红石峡虽好,也要碧水相扶。-- 我一次次想起。
有了这些充满灵性的水,山不再是干巴巴的山,景也不再是硬邦邦的景。一切,都在水的律动中滋润起来,灵动起来,完美起来。满心满眼的美,美不胜收的美,令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惊叹不断、感慨连连。
那么,都是一样的人,究竟什么东西能够具备水一样的特质,在人体内涓涓流淌或是奔腾跳跃,从而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优秀于他人呢?如果说山是人的性格、铮骨,是人的底色,那么水是人的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文化”吧。这种文化,不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的单调、沉闷;不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浮躁、炫耀;而是无论静静流淌在谷底,悄悄潜流在山石间,或是气势恢宏地奔腾在河道上,撞击在绝壁上,都是循环反复、连绵不绝、律动不止、优雅持续。
只有文化,才能令人有灵气,有内涵,有底蕴,有引力;才会令人不由自主地惊叹折服,不知不觉地被吸引。
而文化从何而来?灵气如何点拨?内涵如何提升?底蕴如何积累?吸引力如何凝聚?
……
云台山之美,美在山,更美在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