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天桥在望
题图二:1500米景观栈道之核心地域
夙愿实现日: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对我而言,却不平常哦,因为,我终于来到了云台山,终于来到云台山的精华景区
-
红石峡。来的正是时候啊。从两幅题图之照看,游人饱和度适中。当年云台山的管理部门把红石峡的旅游线路设计成单行道,何等合理!由此联想开去,云台山的管理是一流的,900辆欧4标准的景点绿色环保车,不让游人滞留,2000多名的服务人员,让整个景点整洁有序。一流的景点,一流的服务啊。
导游赵燕说起云台山开放初期的乱象,感慨万千。说着说着,又要说起原市委书记秦玉海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
蓝天、白云、红石、绿树;野草、闲花、远山、近水。
水流、人流、笑声、风声;静山、动水、仰草、卧苔……
走到终点,回望红石峡,不禁让我想起宋代诗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美哉,红石峡!美哉,云台山!
你没有辜负我多年的期望啊。哪能想到在这片盛产百家姓、盛产黄河文化、盛产帝王古都、盛产粮棉、盛产煤炭的中原腹地里,竟然隐藏如此美妙的人间佳境!
焦作这个地方本无奇,地产小麦玉米,矿藏铝土煤炭。然而,出奇的是这个红石峡:妩媚而不娇艳,隽秀而不粉饰。这才使我们想起:山水如此和谐共处,才造就这般美妙佳境,人世间那么多的纷争和繁杂,比较起来又是多么的渺小和不该。
据说,中国有两大红石峡。一是陕西榆林沙漠中的红石峡,二是河南云台山的红石峡。如果说荒漠中的榆林红石峡,是塞外大火灰烬中烧焦的铁的凝锈的话,那么,云台山的红石峡则是大自然用锈铁作材质,精心设计的扩大了的艺术盆景。
这里的岩石都是些红色的石英砂石,因其中含有大量的铁分子,在远古时期经过干热海滩环境的氧化,变成了三氧化铁。十二亿年前,这里是广阔的海洋,四亿年前海水退出;三亿年前复又沉海。在古生代晚期,最终变为陆地,形成今天这般颜色。这里的每一块红石,都可称是一页可以翻看的远古海洋史书。
在穿过一条低矮的人工凿掘的岩洞后,路径拐了急弯,随即,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中,悄然陡立的栈道早已把我的身心都悬到半空:山峰齐攒望天小,脚下涧深不可测。且水流湍急,咆哮如狮,声若悍雷,响彻峡谷。但只见汹涌的水流从上游急奔而至,抛开人们的惊愕,纵身跳下,去扑向下面的巨石……浪急生风,风成雾雨,雨喷面颊,冷在额头,沁人肺腑。真是涧底百花重叠开,丹崖腰生一片雨;偶临险境向天问,掐肤不信在人间。此刻,你心中有再多的词汇,此时也全没了。的确,此情此景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了。
书法的章法布局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再往前走,红石峡的这种疏密写意就格外分明了。刚才还是挪动前行,而现在就可以舒展四肢,坐行自如了。
无山不青,无水不秀。红石峡的美极之处莫过于青山与秀水的奇妙结合。山峰或高耸入云,或居于丹崖之上;或似人如物,或深陷突出;或远观笼统青蒙,或近看满山翠绿。山石或面目狰狞,或纹理清晰;或仄横交错,或岌岌可危;或摇摇欲坠,或稳若巨擎。真是随势赋形,以形写意。
不过,今日到此,我最为欣赏的还是红石峡之水。
这些美景,皆源于水。
杨万里有诗: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人们喜欢此诗,用以说明:时代潮流之不可阻挡。
我喜欢此诗,想的是:溪水能够堂堂出前村,在于其避高趋下谦逊,在于其奔流到海的追求,在于其刚柔相济是能力,水,逢阻绕弯;山不转水转,这种随遇而安的精神,成就了水,溪水不仅仅能够堂堂出前村,而且在中途呈现了多少美景供游人欣赏啊!
一路行来,红石峡有暗涌的清泉,奔流的小溪,镜明的深潭,高挂的瀑布。清泉有的细吐珍珠,串串散散,似有活物在水下吞吐换气;有的汩汩而出,形成泉眼突出,犹如姑娘酒窝一般。溪水也是变化多端,粗细不匀。或胖如笨熊,摇摇摆摆;或瘦同猿猴,蹦蹦跳跳。时儿隐于石下猫腰偷行,时儿现于表面款款而来,显得落落大方。深潭更是明若铜鉴,上躺落花闲草小憩,下演鱼虾争食大戏。大有凿破苍苔地,偷她一片天,白云生镜里,青山落阶前之感。
这些美景皆源于水的一个特性:随遇而安。
假若再上一层楼,欣赏水的这种品性,那就用得上“上善若水”的名言了。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恩泽万物而不争名利。
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表现出两个不同学派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想。
释义:"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
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观水赏景于云台山之红石峡,我想发挥的是:至美若水,源于上善如水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