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一览众楼小

题图二:碉楼顶层的射击孔
开平碉楼之铭石楼乃最豪华,最气派的碉楼也。但是当我们走到楼顶平台,见四野风光,一览众楼小,心情极佳。没有白跑,长见识矣。请欣赏题图照片之一。
楼顶有半圆碉堡式围墙,请看题图之二照片。
此刻,导游过来,和我们有了以下之对话:
-- 矮墙上的方孔,除了观察之外,还有别的用处。(导游说)
-- 啥用处?
--
你们看。(导游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旁边罩在玻璃罩里的石块)妇女和小孩就从这些方孔中,朝下扔石头,打击来犯土匪。
此时,众游客顿悟这些石块的作用。
-- 旁边的圆木桶派啥用场?
-- 哦,那是当年建造碉楼时,从国外装运水泥过来的水泥桶。
-- 哎哟,建造碉楼,真是花大价钱。
--
我明白了,碉楼,碉楼,就是像碉堡一样的楼。(全团最年长的团友,85岁了,忽然大声说)
你看,我们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很是开心。
老团友的话引起我的思考。
碉(diāo)者,碉堡之碉也,碉堡, 军事上防守用的构筑物也
。若用英语来表达,碉楼则是house/room
made of stone; watchtower。
上世纪初的开平,匪患扰民,衣锦还乡的留洋人士归来,为求安居乐业,不得已,建造了一幢幢的碉楼。碉楼,碉堡之谓也。不仅能防土匪进入,而且还能“自卫还击”。到了顶层,见墙上的射击孔,还有地面的观察孔等等。
出了铭石楼,又进入另一幢供游人参观的碉楼,从陈设看,铭石楼确实强多了。随后,在碉楼村内转悠了一圈,发现这是殷实富足的乡村,由于多水面,夏日至此,荷花环绕,荷香扑鼻的碉楼,当别有一番景象。
心满意足走出村。不仅欣赏了碉楼的外观,还能进入参观,尤其是进入铭石楼,参观方润文的旧居,知道了他的家人在1953年全家“玩失踪”的故事,唏嘘一番哦。
可是,让我久久萦怀的是方润文住在铭石楼内的心情。漂洋过海,在美国发了财,但是并不甘心于“叶落不归根”,在美国赚了钱,在故乡建造碉楼,楼内上上下下摆满了舶来品,尽情享受着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现代生活。方润文内心的爱国情节,乡愁思绪让他坚定实现他的“叶落归根”的人生目标!得知以下故事,让坐在大巴上的我,久久不能平静啊:
方润文坚持回家安葬
方润文建好铭石楼后,把铭石楼精心布置,并摆上了不少从美国带来的家具。后方润文返回美国,直至1948年年底,方润文在美国病逝后,应方润文的要求,妾杨氏及其子女将其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后,雇船运回自力村,葬于该村斜对面不远的小山丘里。
遗体的运送可谓不远万里,方润文的灵柩在百合上船后,经过水路运到梨头咀渡头,才抬到村里。遗体经过处理后,放在一具黑色棺材里,上面是玻璃的。运回村里后,先放在两张长凳上,大人小孩都来看葬礼很隆重,村里搭了个棚子放置好润文的棺材,请人吹吹打打,村里的人都没看过这么热闹的葬礼,公祭几天后才下葬。
葬礼期间,杨氏在铭石楼小住了几天,葬礼办完后,便同子女返回美国芝加哥。方伟达先生说,出于叶落归根的情结,方润文才坚持一定要回家安葬。
自力村斜对面确实有一座小山丘,在铭石楼顶楼平台上,我遥望此小山丘,向方润文先生默默地致敬!
杜甫
在《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写道:“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明代的常伦有诗
《望山有怀故人》,诗中写道:“高高见西山,乡愁冀倾写。”
冰心
在《往事》中写道:“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总带着乡愁。”
何为乡愁?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而又高尚的情感啊。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可惜,连乡愁这样人类基本的、共同的、永恒的、高尚的情感也已经在物质金钱面前失去了光辉!别说“红通人员”了,多少人在异国他乡发财致富之后,乡愁淡淡,叶落不思归根矣!
遥望铭石楼不远处的小山丘,我想到,方润文先生在此建造铭石楼的时候,他的家乡并不美啊!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但是,方润文“子不嫌母丑”,坚持死在美国,葬在故乡!近一个世纪之前,一具尸体从美国运到中国,可谓千难万险啊。可是,方润文的后人满足了他的希望,还是魂归故里!
铭石楼内有方润文的塑像,我向你致敬!
自力村北的小山丘上有方润文先生的墓地,我向你致敬!
乡愁万岁,我向方润文先生浓浓的乡愁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