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写信也有先生
题图二:一则事件,折射了当时的社气,值得细读啊
被团友“推入”景辉楼之后,立刻发现,这是赤坎之行不得不参观之地哦。
写信先生【见题图之一照片】:四五岁的时候,我父亲在上海,母亲带了我们三兄弟在镇江。母亲是文盲,大概每隔个把月,就要到邮局一趟。当时的邮局,必有一位写信先生,端坐于一隅,代写书信。母亲口述,先生用毛笔书写,写完再念一遍给母亲听。接着代为将信笺折好,放入信封,再写上地址和父亲的名字,贴上邮票。每次,我要求自己把信投入邮筒。当时的我,非常羡慕写字先生。我想:等我会写字了,就不用麻烦写信先生,不用支付这笔钱了。
赤坎这个侨乡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前,就有“下南洋”的传统。但是,并非下南洋者个个皆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少人,甚至没有到达“南洋”,就已葬身鱼腹,有的到了南洋,仍然出不了头。--
生活是严苛的啊。
当然,
最成功的下南洋者非林梧桐(马来西亚“云顶”之老板)莫属。
1937年,19岁的林梧桐筹了点路费,只身漂洋过海到达马来西亚的吉隆坡。1965年4月27日,林梧桐成立了云顶高原私人有限公司,并分别向彭亨及雪兰莪州政府申请了4940公顷及1110公顷永久地契土地的申请。
1969年3月31日,云顶第一间酒店正式奠基。后遇一个意外的惊喜:政府考虑让云顶开办赌场。于是云顶成为了马来西亚第一,也是唯一的赌场执照拥有者。1971年,林梧桐将云顶有限公司在吉隆坡上市。
1979年,为表彰他对马来西亚国家经济所作的贡献,国王赐封他为爵士。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景辉楼内的展出品,从纳税账单到使用过的木桶,从黑白照片到田契,从老式木床到进口的不锈钢餐具......,无一不勾起我的忆旧哦。应该承认,当年从南洋归来,发来的小财,购地置屋,日子过得像模像样,从现代的标准观之,生活仍然有种种不便,人生不易啊。
1972年,结束了六年复旦和一年半的部队农场之后,分配到玉环海岛工作。那时的生活自感不错,从现代观点视之,不便多多啊,比如,到井边取水,家中全部电器乃一只25瓦灯泡,甚至没有炉灶,没有煤气炉,做菜做饭使用一只购于温州的煤油炉(5元),整个坎门镇,没有一个澡堂,天冷,家中无法洗浴,要熬过冬季和早春。一次到杭州听课,进入澡堂,如入天堂,不过擦背师傅留下一句,至今不忘:怎么这么脏?擦不干净啊。我说:对不起,好久没有洗澡了,我付你双倍擦背的钱。
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人的幸运和不幸啊。记得多次参观位于淮海西路的宋庆龄故居,在其故居内,曾经见到一封私信,宋在信中抱怨,天气热,日子实在难过。
让我驻足阅读良久并思考良久的是:题图之二照片上的内容。
赤坎的一位老板,娶了一位容光艳质的大美人为妻,结果,先遇到水盗打劫,后在广州又遇一校长骗色骗财,还被投入监狱。牌子的最后写道:西风东渐与传统风俗的交融中所发生的普遍事件中的一个个案而已。
除了当年的物质生活之外,当年的社会也是黑道横行,良民苦不堪言啊。
驻足此牌,我又想起我家小区外有一位修鞋师傅,来自江苏泰兴,他告诉我:老家有一句俗话“丑妻近田是个宝”。家有近地,种地不必远走,是宝,可以理解,家有丑妻亦是宝,初听令人费解,细想实有道理啊。
赤坎当年的老板陈尚池若没有娶一个大美人雷清霞,他一生的劫难也不会那么多了。
正思考间,闻楼下导游的叫声,于是,疾步下楼而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