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临水舞台在演出粤剧
题图二:广州行最后的午餐:禄粥(双拼)

2017年12月30日,广州行之“鱼尾半日”,去了黄大仙祠,再去了光孝寺,从光孝寺乘坐地铁回恒宝广场,过家门而不入,径直去了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
-
粤剧艺术博物馆。途中意外惊喜,邂逅詹天佑故居,接着便来到了粤剧艺术博物馆。此粤剧非彼越剧。由于地域关系,今生没有观看过粤剧,只知道粤剧名人红线女而已。你想,平日连广东发言都听不懂,遑论观看粤剧哉。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建于老西关恩宁路永庆巷,于2016年6月开始正式对外开放。入内参观,感触良多。 原来设想,这个粤剧艺术博物馆非小博物馆,入门先是一惊:
博物馆内为岭南园林风格建筑,青瓦白墙。有假山花木掩映其中,高低错落。回廊月门穿插于内,花格小窗移步换景。正中心则有瀑布流水,增添活力。整体布局精巧又不失大气,环境非常优美。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和巨大投入,也显示出设计者的匠心一片。
更惊喜的是,博物馆内有戏台临水而立,旁有玻璃幕造成颇有现代感的瀑布,观众在水池的另一边观看,颇得流水山石的雅致。但从实际演出情形来看,由于中间水域颇宽,观众与戏台实际距离比较大,加上露天表演,演员的唱腔念白难以听清。不过,能听清楚对我们来说也无用,听不懂呀。
这个场景确实让我感到十分愉悦啊!台上在表演,有声有色,台下的我脑子里在“过电影”:从12月24日清晨5点169次到广州站,到现在,七日飞逝而过。每日早出晚归,走马看花,今日已经是第七天了!其中尚有两日(28/29)远赴从化泡温泉、游泳,
七天来,走了四个寺庙(六榕寺,天幢寺,黄大仙祠,光孝寺),两所学校(黄埔军校/中山大学),四个公园(沙面/越秀/兰圃/荔湾湖),四个城内的革命遗址(黄花岗/农讲所/大元帅府/广州起义纪念馆),还走了上下九,还有白天在珠江边喝茶,入夜参加船游珠江,还有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还有广州博物馆,还有......。
七天来,也实现了“美食之旅”的设想:从两家名店(广州酒家/泮溪酒家)的早茶到街头巷尾网红小店,从恒宝广场三楼的美食世界(九毛九)到多宝路逢源路口的“禄粥”,吃了大概80种美食(从菜肴到点心),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广州酒家的春卷(鲜虾肉馅),泮溪酒家的马蹄糕,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的荔香餐厅的一碗红烧肉和皮蛋瘦肉粥,“禄粥”的一碗双档粥,九毛九的“两斤骨头”,珠江边的Hi-tea的一杯茶......,多宝鸡的一碗炒面。
“怀旧之旅”的目标也已达到:在黄埔军校,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风云人物从眼前走过,扼腕多于欣慰,心堵多于舒坦也;在中山大学北门,望滔滔珠江,看到了20岁的我击水珠江的身影,在中山大学的孙中山石像前,想起来20岁的我1966年的迷茫,在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先生“五苦伴随二十年”的故事让我几乎垂泪,越秀公园小山岭上的五羊石雕下,我歇坐良久,徘徊良久,和五羊石雕分别51年了,当年故事,今日人生,重演眼前。人生好比种地啊,虽然遇到了文革的急风暴雨,峰回路转,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吾之人生原以为必为“歉收之年”也,结果,“多收了三五斗”也。五羊石雕下,我感恩上苍,感恩先人,感恩......。
我们没有走老路出粤剧艺术博物馆,而是北行后右拐,竟然来到了多宝路上!这里距离“七天”仅仅百米之遥!
过“多宝鸡”而未入,来到多宝路和逢源路路口,发现一家不起眼的粥店,名曰“禄粥”。
广州人不仅善于煲汤,而且极善烧粥,听说过这么一句:北方能包到饺子里的,在广东都能煮到粥里去!
于是,兴冲冲步入店门。每碗粥15元,放入粥里的食材有多种,分三档和两档,我选了猪肝和鱼头入粥。今生不仅没有吃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呀!一盘炒面,加一碗粥,午餐足矣。唉,广州人端上的炒面,其色泽,油亮亮的,香喷喷,极勾食欲。猪肝鱼头粥端上,看不出啥名堂,一旦入口,便觉得味道甚佳。尤其是粥中的猪肝和鱼头,嚼来有味,当然,要当心鱼刺,好在大鱼头,细刺少,有的是大骨,容易挑出。
唉,广州人,你们真会吃啊。广州七日,始于广州酒家的早茶,以“禄粥”午餐结束,倒也首尾呼应。无论名店还是巷尾之小店,皆能品出美味,这就是广州!
也有不少外地的饮食店“打入”广州,在美食王国要有立足之地,实在不易啊!恒宝广场三楼有一家饭店,山西人来开的,名字怪怪,叫“九毛九”,店内供应的“二斤大骨”和鲈鱼,味道真的不错。
抹嘴出店,步行几分钟即到七天,电梯上三楼,稍事休息,整理行装,下午2点55分的T170次回沪。
谢天谢地!七日来,天公作美,一直是冬阳灿烂的大晴天,吃得下,走得动,睡得好,大小诸事顺顺当当,与今年7月的北京之旅构成成功呼应。
1点52分到广州车站。留影,与羊城告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