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紫竹院荷花渡的说明
题图二:午餐老地方 - 前门麦梗
一个公园是否精致,是否具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从细微处可见矣。比如,在荷花渡边上立着一块“荷花渡”的说明牌,请见题图照片之一,写得非常有文采,很耐读啊。其中甚至引用了王昌龄的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写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如此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啊。
紫竹院因竹命名,今日却成了一个典型的“菡萏院”!从沁水观荷平台上的莲花瓣护栏,到荷塘里的悠悠小船,从菡萏亭上的一幅绝配楹联,到船码头称为“荷花渡”,再从双桨游船到写有唐诗佳句的荷花渡说明牌......,无一不印证了莲花池公园长椅老人的评价:紫竹院文化气息浓浓啊。
北京六日观荷之行的起点是双园:颐和园和圆明园。终点是今日的紫竹院。渐入佳境,从低潮渐入高潮啊:双园 - 前海北沿 - 恭王府 -
莲花池公园 - 紫竹院。
以前观荷,皆大汗淋漓,衣衫湿透。此次北京之六日观荷行(7月24日 - 29日),居然享受23度左右的秋凉天气,最近的上海(7月18日
- 28日)却是连续的酷暑日(37度或以上),成为上海自有气象记录以来连续酷暑日最长的一次!
今日从紫竹院的西大门进入,再由其北门出。公园内,林木森森,舞者多多。
北门不远,就是国家图书馆,迫于时间,只能割爱:无暇进入国家图书馆走一走,闻一闻那儿的书香。国家图书馆有地铁站
-
4号线。4号线到西单下,换乘2号线,即可到前门。在北京转悠了几日,对地铁路线大致有个了解哦。正是午餐时分,上次在前门的麦梗饭店留下美好印象,所以午餐就定在麦梗。午餐之后,还可以就近逛一逛前门大街,大栅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