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荷塘轻舟,后有船夫,前有美女
题图二:菡萏亭之楹联
-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

2017年7月28日上午,由莲花池乘坐300路双层公交来到紫竹院,荷花盛开,荷塘虽不及莲花池大,却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首先一道靓丽风景扑入眼帘:一条条精致的小游船,穿行于荷花水道之中!值得一提:船,非电动,而是船工划桨之手工动力船。侧耳静听,可闻桨声矣。前年曾夜游南京秦淮河,只见灯影,而不闻桨声,留下一憾矣。
刚才在路牌上已经见到“船码头”三字,后来得知,那码头有一个雅号“荷花渡”,今日到此,岂不正是时?正好:荷花渡口上游船,观荷闻香听桨声!
心中念此,便快步朝“荷花渡”走去。
行不远,见河上有亭,亭之名曰“菡萏亭”!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总是不惜笔墨去讴歌赞美荷花。
荷花古称菡萏、芙蕖,亦名莲花、水芙蓉、水芝,被誉为“花中君子”、“瑶池仙子”,雅号“静客”。2002年招收博士生,面试时令其口译沈复《浮生六记》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即含“菡萏”二字,几位考生望而生畏,不知其所云所译也!
若不知菡萏即荷花,过此亭则趣味大半去矣,驻足细观,发现亭柱上有一副楹联如下: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
见此楹联,忽然想起,此联背后的故事。此联与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有关矣!
此联与一则《店家女巧对谢灵运》的民间传说沾边。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首时,常外出体察民情。谢灵运一日到景宁鹤溪山村,宿溪边一客店。吃罢晚饭,正拥被于床上看书,“噔……”,一阵楼梯声,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打扮朴素,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谢灵运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用现代语言来说,似乎有点儿“涉黄”!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
谢灵运便道:“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
谢灵运闻之,方知姑娘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
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读此楹联及其故事是多少年之前的故事了。今日居然在紫竹院菡萏亭的亭柱上忽然“撞见”,实在有点意外,当然更多的是惊喜。
旅游,给人感官享受,同时,还有精神享受。
今日过次桥,若不知菡萏即荷花,若不知“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的背后精彩故事,剩下的只有感官享受,十分有限的享受哦。
过了菡萏亭,即到“荷花渡”,购票一张,仅仅10元,上船,离码头,旋即驶入荷香十里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