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此乃天下第一石舫

题图二:此乃天下第一长廊长廊
走出西堤,来到荇桥对面的咖啡厅坐下歇息,从窗口往外看,便看到著名的石舫。
这条船造型优美,雕饰精雅,颐和园的游人必看的景点,一代又一代哟。
石舫是古代造园的时候很风雅的一种景点,北京保存下来的石舫,一共有三处,但其他两处早已被兵火毁坏,仅存船身。只有颐和园的石舫,保留了整体的景观。
另外两条石舫,一在北大未名湖畔,
一在圆明园遗址之中。
江南园林也不乏石舫的身影,但是无论是建材还是规模皆不可与此相比啊,毕竟是皇家园林。
伫立颐和园石舫边留影,常可听到游人的种种感叹。其中之一是:这个慈禧太后啊,要不是她造这么个跑不动的石头船,甲午战争怎么会败呢?”
1886年,16岁的光绪皇帝即将亲政。为了给自己寻找停止垂帘听政后的颐养之地,慈禧授意耗费巨资整修颐和园。面对虎视眈眈的外敌,不去买军舰却去修园子,千古兴亡,难免令人叹息。甲午之败,跟慈禧修颐和园不无关系。
在石舫中部两侧,各有一个圆圆的轮子,这是什么东西呢?
这便是当时蒸汽机轮船使用的动力装置 --
明轮。
在蒸汽轮船刚刚诞生的时候,螺旋桨还没有发明。汽船的主要推动方式便是明轮 --
在船体腰部安装两个巨大的转轮,在蒸汽机的作用下转轮带动叶片划水,船只便可以前进了。我国由徐寿和华蘅芳试制的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便是明轮船。
确切地说,慈禧为这条石舫所作的贡献,便是加上了一座西洋式的上层建筑和一对汽船使用的明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老太太挺赶时髦的,但船上又没加烟囱,只能说她对科学仍是没有什么了解。
走过石舫,著名的颐和园长廊便直扑眼帘。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意图绘制的地方。
它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长廊是世界最长的画廊。
它东起乐寿堂之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到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共二百七十三间。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无比,风采迷人。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游览长廊,不能老是走,走走停停,走走歇歇是必须的,赏画,观景,小坐......。正当我歇坐于长廊边上的长凳上,走来一队游人,小导游跟游人讲述了修剪颐和园长廊的故事,倒也值得一转于下。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
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到后来竟厌烦得哪儿都不想看了。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变,真是没意思,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她一时也没有想好。
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
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
一代皇后的一闪念,竟然成就了一座美的长廊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