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帅哥为我拍摄的第一幅照片
题图一:帅哥为我拍摄的第二幅照片

最近,我在微信上发了两幅照片(见题图照片之一之二)标题是“善拍照者”。我写道:
5月15日,在香三荷午餐之后,回醉白池踱步,从市井回到仙境,感觉很好。来到醉白池我最喜爱之一隅,这里有白墙黛瓦,小径月门,参天古樟。于是,请一位路过的帅哥为留影,拍完一幅,瞄了一眼,他说:眼晴挡掉了!于是举手再拍一幅。他把手机递还给我之后,回放,发现,两幅照片的眼睛没有被挡掉呀。
再一细看,方悟帅哥所指的眼睛。我惊叹:哦!此君懂摄影!懂审美!我抬头,只见帅哥远去的背影。请向:他说的“眼睛”是啥?
结果满意,不少微信朋友马上回答:帅哥的“眼睛”指你身后的圆洞门呀!
YES!
此幅照片之“睛”,乃我身后的圆洞门也。两幅照片相比,自然效果不一。
曾经的翻译教授兼博士生导师,曾经全身心投入翻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1997年,美国的翻译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奈达应邀来到上海讲学,在讲学的过程中,他一再强调:Translation is not
taught(翻译不可教)。对翻译事业孜孜追求了一生的奈达,在其垂暮之年,能够发表这样的观点,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高尚无私的学术精神。他的一番诤言值得我们深思。
Translation is not
taught(翻译不可教),其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些翻译教师教授都可以休息了。真的,翻译,一如写作,有几位作家是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
写作靠天赋,翻译亦然。
晚年的奈达读到了许多佳译,许多佳译令叹为观止,令他不吝谥美,在translator前面频频使用best
/ brilliant / creative /
first-rate等一系列形容词。但是,当奈达发现,却原来,这些“能工巧匠”并非译坛宿将,更不要说受过多少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培训!这个发现,令奈达慨叹不已。理论应该成为实践的指导。不料,这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却与译界的实际相悖。
于是,面对无情的译坛事实,怀着几分无奈,奈达终于发出了如此最终喟叹:
In fact, it is often said that effective
translators are born, not made.
上句大意:事实上,人们常说出人头地的译者生来便是,而非后天培养造就的。
别说写作与翻译了,就是游泳运动员,能出类拔萃,成为奥运会冠军,高勤学苦练,但是,很重要的是靠“水感”,当我第一次听到对一位游泳奥运金牌者的介绍时所听到的“水感”一词,我折服了。原来,顶级的泳者,也是靠天才的,套用奈达之言“are
born, not made”。
我越来越感到,摄影,这种雕虫小技,需要学习,需要实践,但是,真正优秀的摄影者,其决定性作用是其天赋也,即“are
born, not made”。
醉白池的这位帅哥,不仅有摄影天赋,而且能玩幽默。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生敬意,心想:你“镜感”好灵哦。
2012年10月7日 -
10月14日有长江三峡之行。同行者有一位天才摄者。秋日的神农架金鞭溪,风景如画。请他为我留影。他说:老兄,别朝镜头看,头抬一抬,望上看。
结果留下来下幅照片,非常满意。
--
我站在你的下方,你朝镜头看,就低头了,神采就跑掉一半,头一抬,画面和谐,人也精神起来。
回放照片,他跟我如是说。我真服了,还傻问:哪里学的?
他竟答:这还用学吗?
此行,他为我拍摄了多幅满意照片,我皆一一采纳了其建议。请观以下四幅照片。
下照,让我解开衣扣,说:白衬衫和瀑布有个呼应!
下照,让我跷二郎腿,显得气定神闲。
下照,让我举手,还要拿帽子,说画面和谐。
下照拍摄于天坑,让我双手握于前,说如此才尽显今日旅游之乐。
此次旅游之后,我对摄影技巧也开窍不少。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