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威尼斯之三叹【游记/原创】【2017年5月4日午休之余重发】

(2017-05-04 15:22:30)
标签:

威尼斯之三叹

分类: 寻踪山水
    题记一
    在国内景点,开价一万的商品,可以还价到一千,甚至几百,在威尼斯,店主听你还价,就觉得伤了自尊,甚至你以原价购之,店主也不愿意再卖了。-- 是一种性格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题记二
    出国在外,懂一点英语,不仅带来问路的方便,还带来交流的快乐。   
----------------------------------

     夏洛克是一个犹太人,靠放高利贷为生,在威尼斯很不受欢迎。安东尼奥看不惯夏洛克,多次谴责夏洛克。夏洛克对他怀恨在心。一日,机会来了,走投无路的安东尼奥向夏洛克求贷,心怀叵测的夏洛克一口答应,但要求签署一份合同,如果安东尼奥不能如期还款,就必须割下他身上的一磅肉。后来,合同到期,安东尼奥无法还贷,夏洛克要求他履行诺言 - 割下一磅肉。两人最后闹上法庭。在法庭上,夏洛克提出了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的要求。法庭竟然意外地同意执行“割肉合同”,但是同时又规定: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更不能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最后,夏洛克以败诉告终。
     -- 年轻时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老了,记忆仅留下这一点点残片而已。
     2012年4月15日,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终于来到威尼斯,来到了《威尼斯商人》的“发生地”,也算是朝愿夕还吧!
     第一眼,竟然看到豪华邮轮。毕竟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

因斯布鲁克-威尼斯【5月22日黎明时分】

     进入威尼斯(实际上就是一个群岛哦),必须乘船。
     第一叹 - 叹息桥外一声叹息;
     走过可以看见叹息桥外面的一座桥,游客驻足,朝河道里张望。因此,桥上人满为患。
     所谓叹息桥,横跨两座建筑之间的一个桥状建筑而已。河道宽10多米吧。

威尼斯印象【1】【5月20日上午】
    
    叹息桥建筑于1603年,桥左边是总督府,桥右边则是威尼斯监狱。此桥是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近道,有了此桥,犯人从此建筑押到另一建筑,就不必绕道而行。桥上有两个小窗,死囚被押过此桥时,只能透过这两扇小窗最后望一眼外面的世界。过了桥,就要告别人世。因此过此桥,死囚必叹息,此桥因此得名。至今,在叹息桥外桥的墙壁上还有一个半裸囚犯的浮雕。马克·吐温形容为瑞士琉森的石狮子是“地球上最悲伤,最慈悲的岩石”,我想,这大概是我在欧洲见到的最悲伤的岩石了。

威尼斯叹息桥 <wbr><wbr><wbr>- <wbr><wbr><wbr>与英国青年开心交流【5月22日黎明时分】
    
     叹息桥的外桥上,熙熙攘攘。正巧一位华人导游在给她带的团队讲解。旁听到的内容如下。

威尼斯之三叹【游记/原创】【2017年5月4日午休之余重发】

     1670年,有个男子被判死刑,走过此桥时,狱吏对他说:“往外再看最后一眼吧”。
     死囚停下,攀着窗口,往下看,只见一艘“贡多拉”从桥洞驶出,船上一男一女,正在疯吻。死囚定晴一看,那女的竟然是自己的妻子!
     -- 那后来呢?(一个男孩忍不住问)
     -- 这个死囚就嚎叫着疯狂撞向大理石墙壁。
     -- 死了?
     -- 死了。贡多拉上了那对男女照样疯吻。叹息桥上发生的事儿,一无知晓!
     -- 哎......!
     闻此故事,望着叹息桥,我和众游客不约而同,发出一声叹息。

     第二叹 - 玻璃制品店内一声叹息;
     威尼斯面具及玻璃制品,闻名遐迩,购者甚众。
     据我旁观,威尼斯商人性格耿直,从我们的观点看,绝非经商之能人也。
     我亲眼目击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台湾游客在面具店欲购买一面具,选中之后,老板一笑,点头称是。
 圣马可广场 <wbr><wbr><wbr>- <wbr><wbr><wbr>玻璃制品 <wbr><wbr><wbr>- <wbr><wbr><wbr>面具 <wbr><wbr><wbr>- <wbr><wbr><wbr>贡多拉【5月22日黎明时分】

     我问老板,为啥如此高兴?老板用英语答:他会选!他识货。
     游客见我能用英语和老板对话,便求我让老板打个折,便宜一点。
     我把他的意思传递给老板,不料,老板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只是摇头。
     游客见状,知道打折不成,马上让我再翻译 -- 就照原来的价钱买一只吧。
     更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老板仍然摇头,很快走到另一边,忙着去接待别的游客了。
     台湾游客愕然,我亦愕然。
     他没趣地走了,我和老板交谈继续。老板两手一摊,告诉我,他是假面制作艺术家,刚才看顾客挑选,以为遇到了识货者,结果,他居然讨价还价,他有点儿失望,有点儿伤心。-- 既然是识货的内行,就应知其价值呀。-- 这竟然是店主的逻辑!继续,我的愕然。
     小本买卖,糊口即可,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养家活口,也是一种尊严的生活。-- 这便是流淌着罗马血液的意大利人。店主只想守住那一点自尊。-- 职业的自尊,艺术的自尊,人格的自尊。
    后来,踱入另一家玻璃制品制作和销售商店,偶遇一位团友。

圣马可广场 <wbr><wbr><wbr>- <wbr><wbr><wbr>玻璃制品 <wbr><wbr><wbr>- <wbr><wbr><wbr>面具 <wbr><wbr><wbr>- <wbr><wbr><wbr>贡多拉【5月22日黎明时分】
   
    -- 老先生,我正在找你哩。
    -- 啥事儿?
    -- 你给我翻译一下,这个玻璃花瓶,能不能便宜一点?打个折什么的。
    -- 哦。(面呈难色,觉得开不了口)
    -- 帮我翻一下呀,我蛮喜欢这个花瓶。
    无奈,拗不过他,还是为他翻译了。
    结果更惨。老板大手一挥,说到:“门在那儿。”
    -- 门在那儿!啥意思?
    -- 请你出去呀!
    -- 没见到过这么做生意的!(悻悻然,团友离店而去,边走边说)
    -- 哎......!(望着团友的远去的背影,我一声叹息)
    不容还价,如此经商,生意岂能做大?这样的态度有点儿离谱,也许,并非每一个意大利商家皆如此,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流行于威尼斯的经商之道也。
    游人如蚁,商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正是如此经商之道付出的代价。

    第三叹 - 圣马可广场上的一声叹息。
    圣马可广场(Plazza San Marco) 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是威尼斯的骄傲。广场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
    拿破仑曾经形容形容圣马可广场为“欧洲最美的客厅”!

威尼斯叹息桥 <wbr><wbr><wbr>- <wbr><wbr><wbr>与英国青年开心交流【5月22日黎明时分】

    广场有数以万计的鸽子及演奏乐队,时不时还有戴着奇异面具的小丑经过。
    来到圣马可广场,导游就让我们解散,他在圣马可广场指定了一个角落,说就是我们的集散地。

圣马可广场 <wbr><wbr><wbr>- <wbr><wbr><wbr>玻璃制品 <wbr><wbr><wbr>- <wbr><wbr><wbr>面具 <wbr><wbr><wbr>- <wbr><wbr><wbr>贡多拉【5月22日黎明时分】

    -- 现在解散,自由活动两个小时。两小时后我们去乘坐游艇。千万不得迟到。(导游宣布)
    接着,导游反反复复交代:千万别走远,威尼斯是水城,又是迷宫。多少游客进得去,出不来,滞留到深夜,就要被警察带走。显然,这是一种吓唬口吻,意在减少麻烦。

威尼斯之三叹【游记/原创】【5月24日黎明时分】

    于是乎,导游一席话,众游客游兴顿扫。
    导游所言,并非夸张。水城人口10万,面积7平方公里,452年,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小城的建筑之间靠100多条水道和400余座桥梁连接。
    仗着自己懂英语,不怕迷路,我们三位上海驴友,结伴而行,胸有成竹,既有“单独赴会”之气势,又享纵横水城之快乐。
    三人行,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见“贡多拉”穿行于水城街道之间,在“贡多拉”码头,写着TAXI的字样,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TAXI吧!欣赏“水道”两旁古老建筑,听着手风琴奏出的优美乐曲。
威尼斯印象【1】【5月20日上午】

威尼斯印象【1】【5月20日上午】


    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漫步威尼斯的水巷水街,我想杜荀鹤的诗用在这儿,似乎更为贴切。
    古城处处见教堂,据说有100多座教堂;小城处处见钟楼,据说有120多座钟楼,还有修道院、及华丽宫殿式的建筑。
    时间流逝特快。应该回广场了。此时,我们已不知置身威尼斯水城的何处。
    -- Where is the Square?(广场在哪儿)
    我彬彬有礼的询问一正闲着的店主。
    店主热情作答,大意是右转到底,再左拐,前行,再右转就到了。
    -- How much time will it take?(大约要走多久)
    -- At most 20 minutes!(最多20分钟)
    果然,很快我们便来到集散地 -- 圣马可广场。见到了团友和身穿红衣的导游,见下图。

威尼斯之三叹【游记/原创】【5月24日黎明时分】
    -- 这是在廊桥上买的。(我拿出了在一座廊桥上的商店购买的纪念品)
    -- 啊,你们都跑到廊桥啦?跑得那么远!(导游惊问)
    -- 是啊。(我答)游走威尼斯水城所见【5月22日黎明时分】

    顿时,我等三人成了团友羡慕对象。为啥?他们几乎没进入威尼斯水城,就在附近转圈,因为怕迷路,因为怕滞留到夜半,被警察带走。
    -- 哎,导游啊,导游!游客被你吓得不轻哟。
    我为团友深感遗憾,到了威尼斯,居然不敢进入,就在附近走了几条小巷。
    -- 不懂英语,你只要学会一句:Where is the Square?就行了呀。(我说)
    -- 这话什么意思?
    -- 广场在那儿呀。
    -- 我们不会说,到时候,我们说英语,老外以为我们在说汉语。(一位温州老太说)
    -- 你教授听我们说英语,还以为我们在说温州话!(另一位温州老太补充)
    -- 哈!哈!哈!(顿时一阵大笑声)
    我团27人,10名上海人,17名温州人,晚年,他们都在享子女的福,几位老太,性格开朗幽默,下图为与她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合影。

布鲁塞尔的卧佛和撒尿小童于连【5月12日黎明时分】
  
    -- 实在不行,我给你们写一张纸条,把这句话写上去,到时候,你把纸条掏出了给别人看,不就行啦?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旅游城市哟!谁人不懂英语?(我又说)
    -- 哎,咋的没想到!
    -- 晚了,现在晚了。(我和温州老太仰天一叹)
    闻之,在圣马可广场,我亦长叹。
    行不远,邂逅一群英国青年,见我会说英语,马上围上了来。在我们愉快交谈时,驴友为我拍摄了以下一幅照片。出国在外,懂一点英语,不仅带来问路的方便,还带来交流的快乐。

威尼斯叹息桥 <wbr><wbr><wbr>- <wbr><wbr><wbr>与英国青年开心交流【5月22日黎明时分】

【2012年5月24日黎明时分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