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来到茅屋故居
题图二:杜甫草堂地图
2014年1月4日进入杜甫草堂之后,我的游览路线是:南门 - 情系草堂陈列室 - 大雅堂 - 草堂影壁(未走花径) - 大廨 -
诗史堂 - 柴门 - 工部祠 - 少陵碑亭。
游览至此,看官以可从地图上看出,再往前,就是茅屋故居哉!-- 此乃我心目中的核心景区。
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就可以看到一座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川西农居建筑。几株大树,一座简化了的此门,还有一眼水井,以及环绕的芭蕉和其他灌木,它们簇拥着一座川西民居式的茅屋。茅屋的正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每一间房都入进了相应的家具,桌椅、石磨、水缸等,园内则按杜甫写下的诗句“入门四松在”,“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而种植了松树,桃树,还有菜畦和药圃以及水井都是在杜诗中多次提及的。这石桌凳大概就是杜甫一家娱乐休闲的地方了。门前原本有一棵楠木树,杜甫非常喜欢爱这棵楠木,他枝繁叶茂,可以遮雨,避暑,诗人也常在树阴下吟诗。可一次暴风雨将这棵楠木连根拔起。诗人异常伤心,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导游说,我们所看到的茅屋是1997年2月在茅屋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我因此想到1966年到草堂,并未见到杜甫的茅屋故居也!)
为了告慰诗圣在天之灵,现在草堂内四处都种上了楠木。楠木,松树和竹子是杜甫最喜欢的三种植物,也可由此看出诗圣刚直不阿,高风亮节。
儿时,读杜甫诗,关于其茅屋故居,有两首诗印象深刻。
一是其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是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今天,杜甫的这首诗的石碑和他的雕像站立于故居的右前方。“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句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
另外,还有一块“茅屋故居”的石碑,也伫立不远处。
故居外,尚有一池塘,池塘边建有一个亲水平台,这里成了众游客留影佳处。
徘徊茅屋故居前,思绪翻滚哦。
现在的成都,和1966年所见的成都,堪称“已得广厦千万间”,且“风雨不动安如山”了,成都的房价,比上海矮上一大截。一环之内也在10000元/平米,但是,就此房价,恐怕也难言“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又想起自己,自幼在镇江,1957年到上海,我家无房,一直是“租客”,其中不乏酸楚的故事。1972年分配到了玉环县当教书匠,仍然是“租客”,不过,租的是“公房”,而非私房了。
1993年调入交大,给了我一套住房,后来,购买了其产权,后来,又以教授的身份迁入大产权房,再后来,又在浦东购买了小高层之电梯房。随年岁之增,越来越觉得,电梯,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