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茶过三巡
题图二:四教厅廊下茶座客满
在景点吃茶,是件雅事。尤其喜在露天茶座入席。此时,你就有了一个“据点”,吃茶休息,听音乐,读书报,发发呆,渐入佳境。时不时起身到园内转悠一圈,手持相机/手机,此时赏桂,有双重功能,一是感官享受,赏桂闻香,二是美学享受,寻寻觅觅,拍摄桂花,有远景,有特写,当然,桂花的远景照可赏性不高,主要是微距特写镜头,才有味儿。桂林公园,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个场景,也许就能勾起一段遥远的回忆,比如,我喜欢驻足湖心亭,记得考取复旦大学之后,一位同窗是中国名教授之子,家有德国相机,他慷慨借我,相机带回家。陪母亲一起来游桂林公园,在湖心亭下的围栏旁,为母亲留影一幅。
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母亲身高而瘦弱,这是母亲一生中难得的一幅留影!
回到茶座,回放照片,再次欣赏,味道很好。真感谢今日之老天!每次赏桂,几乎皆遇“桂花热”,汗湿体恤衫啊,今日穿了长袖衬衫,居然没有出汗。园内几乎无风,拍摄微距桂花,十分清晰,云隙洒下淡淡的阳光,好像在为你打光。
--
先生,这里的空位我们能坐吗?(突然来了两位老人,操着京腔)
-- 这里没有人,你们请坐。
原来,他们两位上世纪80年代曾在附近的化工学院进修,此次专程从北京回校参加同窗聚会,趁空,到桂林公园来怀旧。
北京人给我印象就是能聊,会聊,爱聊。不一会就热乎起来。上茶的小妹还以为我们是老相识!
去年曾到北京自由行一周,共同语言多多,从什刹海的银锭桥到圆明园的荷花,从恭王府的龙王庙到后海的宋庆龄故居......,接着聊起了微信,很快我们当场成了“微友”,话题顿成大海哦。
谈得入港,三人到草地留影,背景是丹桂,服务员小妹来了,还帮我们三人合影(见题图一照片)。
他们当天下午将去虹桥火车站回北京,我取出华为老九为他们“问路”,结果告知:门外漕宝路桂林公园站上12号线到陕西南路,上10号线,一个小时即可到达虹桥火车站!
真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下午,我不必循老路直接回家,何不到陕西南路下,入新改建的襄阳公园,走一走淮海坊,再逛一逛淮海路呢?
四教厅外围的茶座,早晨六点开放,茶资仅仅5元。9点以后仍可坐享,但9时起,茶资改为30元。花季的桂林公园,茶座人满为患,请看题图之二照片。
赏桂,不入茶座,就没了从容,没了节奏,没了潇洒,也没了今日之愉快邂逅!
朋友,你说对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