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刚才留影柳岸丹桂树下
题图二:丹桂才开苞【如光线好些,照片将更美】
昨晚浏览网络,见一文题为《第十名现象》,觉得眼熟,我的《英语人生》中曾经谈及“第十名”现象。
今日10月15日,上海阴天,刚才去菜场归来途中,将买菜的手拉小车置于柳岸公园门外,携手机进入拍了桂花照片。今日桂花处于始开阶段,可惜今日无阳光,若有阳光,桂花立马开放,立马喷出浓香,今日花苞始开,散发淡香而已,但已足以迷人。
现在趁忙之间隙,发表此文及两幅题图照片。
------------------------------------------------
昨日网络文章:
杭州一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这项调查研究也印证了另外一项研究。有机构对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的高校状元毕业后的工作成就进行考察,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顶尖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那些被老师视为优秀学生通常心理压力很大,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制约,独立性较差。
不要说是大学生,就是一些博士生,很多知识只是局限在自己很狭窄的专业领域里,一些基本的人文素养都欠缺,甚至一些社会常识都谈不上,分不清人大与政协的区别,不知道政府的边界在哪,不清楚个人的权利是什么,不关心国家大事与公共问题,只盯着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世界眼光,没有社会情怀,何谈创新,何谈突破。
一个人的素养不是只从教材中来,社会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
--------------------------------
我的《英语人生》中的一段:
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注意到“第十名现象”了吗?)让我陷入沉思。该文全文如下(the full text is as
follows):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经过十年的调查发现:在百分制下,小学期间的“尖子生”,升入中学和大学(乃至后来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的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数据表明,在小学主课班级前五名的进入中学后位置后移占45%,而小学排名7-15名的学生81.2%会位次前移。周武把这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目前,这种“尖子生”成才不多,中等偏上学生“大器晚成”的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人对现有的基础教育展开了深刻的反思。
在小学时,教师往往会以语文、数学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给予“三好学生”、“文明生”的称号或委以“班长”、“组长”之任。无形之中,使得“尖子生”过分夸大地去钻研教科书,以博取更佳的成绩,有时98、99分的成绩仍不能使之满足。家长呢,因为面子关系或“望子成才”。这两种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使得“尖子生”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发面都受到了很大制约。长此以往,智力的发展就受到了拘束。另外,“尖子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礼遇”和“关照”,与此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小学里参加数奥辅导,把各班最聪明的孩子都挑了去,把能挤的时间都占了去。喜欢数奥的同学倒还罢了,如果不喜欢的,而是喜欢书法、美术、文学、天文、地理的同学,岂不又费时间又费力?而且把一些学生的特殊才华都默默消磨了。再如语文,语文应是“大语文”,单单薄薄的一册教本是难以真正学好语文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和能力。知识是死的,能力和创新是活跃的。
反观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大都比较活泼和好动,灵活性较强,学习也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学习的独立性也强些。他们和“尖子生”并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往往是因为不怎么听老师的话或是性格的“不合作”而没有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孩子”。相比较而言,他们所受到的压力要少些,受老师的“关照”和“礼遇”也少些,所以自己的东西反而多了些。
这群“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到了中学后,潜力逐渐发挥,课外获取的知识渐渐成了学习的助动器。“大器晚成”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相当于有人用了十分力气得了九分收获,有人用了五分力气得了八分收获。而小学里的收获往往是靠“死记硬背”,收获越多,有时也就成了负担,成了压力。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的调查很有意义,给人启发。由于职业所限,上文仅分析了小学“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到了中学后的情况,假如继续调查分析下去,比如,“第十名”左右的中学生到了大学以后的情况,比如,“第十名”左右的大学生到了社会以后的情况,也许,结论就更精彩。
学校以分数论“英雄”、排“座次”。社会却不买这个账(It will get nowhere in the
society),人生也不信这个邪。 假如,天资(talent)+ 勤奋(diligence) + 机遇
(accident) =
成功(success)这个公式正确的话,学校老师打的分数,属于“天资”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后记:你若是在校尖子生,请勿窃喜;你若是尖子生之家长,请你暂且不要憧憬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