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对饮新白鹿

题图二:将近一点,门外还有食客排队等叫号入内

在南京路步行街石碑前与大王姐的合影,我之身高不及大王姐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曾经是上海女篮的队员之一,谢晋导演,秦怡主演的电影《女篮五号》中还有当年“小王”的矫健的身影!因此,在长江八日游途中,我就曾戏称大王为“女篮六号”!
我是去年年初在友人的力劝之下,开始玩微信的,半年后,大王姐添加了我的微信,于是,就有了微信见面的机会。上面说过,微信乃识人之利器也。你来我往,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自在自由,言为心声,知人知心也。
大王姐长我六岁,身体不错,72岁那年,尚能畅游长江一线,上神农架,下武隆天坑,上宜昌坛子岭,下仙女山大草原......!
大王姐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四年前游长江,我就从“杨头”和林师傅那儿得知,他们的合唱团是一个快乐集体,活动频繁,相处愉快。在我和大王姐小聚(7月1日)的前日,他们合唱团还去了一趟常熟,参加一场演出比赛。几十人的合唱团齐刷刷站在台上,抬头挺胸,统一服装,何等靓丽啊。大王姐则在舞台右侧端坐于钢琴前,为众人伴奏。如此集体活动,比跳跳广场舞要高几个档次哩。
我喜欢在博客微信上晒晒家中的美食,我很少读到像大王姐那样到位的点评,读后,觉得我这个被称为“美食家”的,有点半吊子的味道了。
少女时代,她叱咤篮球场,三步上篮,无人可挡,身轻如燕;进入晚年,从游览名山大川到居家研究美食,从歌咏到弹琴,从玩微信到登台演出,怎一个潇洒了得!
从与大王姐的微信交流,切实让我感到大王姐精神年轻,生活丰富,情操不俗,上海人的味道十足,且善解人意。我总觉得,现在,真正具有老上海味道的上海人已经不多见了。别人总以为我是典型的上海人,其实不然,祖籍宁波,出生镇江,到11岁那年我才从镇江迁居上海,因此,是一个半吊子的上海人。还好,淮海坊的叶先生是我们家的贵人,母亲带了我们三兄弟从镇江到上海与父亲团聚,当年的一笔盘缠全由他资助外,到上海之后,每周周末我们都要到淮海坊度过,在淮海坊闻到了并沾上了上海人的味道哟,否则剩下的只是“小江北”了。
在阔别四年之后,与大王姐相聚新白鹿,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点了两只具有代表性的杭帮菜 -
东坡肉/西湖醋鱼,给大王姐印象最深的是五元一盘的糖醋排骨!这怎么可能呢?味道又这么好!
一盘盐水猪爪,既有创意,味道又嗲,大王姐因牙齿不利,基本由我报销,口水鸡和蒜蓉扇贝各有特色。
其实,今日聚餐,醉翁之意不在吃,而在交谈也!根据我的经验,下馆子,想吃出味道,应该独吃。就像我每次到杭州,晚餐时分在杭州酒家独坐,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闷声不响地吃,细嚼慢咽,方能吃出真味道。
今日小聚,吃,还在进行之中,我们两人便已经商定:等到秋凉,到新雅粤菜馆(就在东方商厦斜对面)去吃海鲜自助 -
喜多屋。我曾经在陆家嘴的正大广场内吃过喜多屋,印象良好,不料,喜多屋开到南京路来了,日后外地客到沪,南京路上聚餐,除了新白鹿,又多了一个喜多屋!赞极了!
大王姐真乃美食家也。我告诉她,这里结束,我马上到对面的喜多屋看看,打探打探,以便日后轻车熟路,长驱直入。


















加载中,请稍候......